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76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81.
本文从T.阿奎那(Thomas Aquinas)出发,尝试调和J.马利坦(Jacques Maritain)与U.埃科(Umberto Eco)之间理论的冲突,并跟随K.奥雷利(Kevin E.O'Reilly)的看法,主张马利坦对托马斯美学的延伸和发展仍然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我们以马利坦、埃科与奥雷利对托马斯美学的思考为基础,提出一个托马斯所论述之美感经验的更新模型,在该模型中,我们将马利坦原始模型中所漏失的感情与意志的表述,重新整合到了新的模型中,并且厘清了埃科所描述的理智对于对象之形式所进行的深刻思考,并不发生在美感经验的当下,但它作为主体在美感深度上不断深化与进步的努力过程(这过程对于主体长期在美育中的陶成尤为重要),仍是必要的.我们在更新的模型中亦将这一部分补充进去,并相信在美感教育中,埃科的分析将对我们有着同样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682.
五月的端午,展示着夏的繁华。步入少数民族歌的海洋,盯稍一件件奇特而艳丽的服饰,一朵鲜活的艺术奇葩,阐释着历史与自然的重现。  相似文献   
683.
《管子》继承老子“道”论中的形而上之道,以“心”、“气”为主要论述的范畴,并加以转化,从而成就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精气说”。将“精气”看做是世间万物的生命本源,认为一个人养护“精气”可以积德成智,更能够培养成一种昂然开阔的人格气象,这对中国后世历代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在其著作《画品》中把“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将其视为中国绘画品评与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和艺术家所探求的最高境界。“精气”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绘画审美与品评中的重要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684.
李裴 《宗教学研究》2001,(4):106-111
孙思邈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济世良医和高道,在中国道教史与中国医学史上他都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然而,对于这位道教学者在其医学著述中所表露的对世界、人生的独特的审美观照,对神仙人格美的追求,却少有研究者论及。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析孙氏美学思想,认为其“少欲终无事”、“非分”莫为及“大哲”不及仁医的观点代表了道教独特的人格美论。  相似文献   
685.
中国绘画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和思维的成就是体现在道论思维中。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永不停止的,但本质是永恒不变的,这个不变的本体就称为道。道是万物的本体,所以中华文化的本质即是  相似文献   
686.
熊武 《美与时代》2020,(2):87-88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物质日益丰富的环境下,城市居民内心深处渴望一方"净土"。禅宗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传承至今,对当代艺术的影响深远,逐渐融合于环境空间设计当中。基于此,文章主要阐述禅宗美学的本质,解析禅宗美学在环境空间设计当中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687.
郑东 《管子学刊》2010,(4):17-20
《管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融合了以人为轴心元素的美学概括,是围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自身心境的调节为主题的美学阐释。比德是人与自然物所联结而产生的特殊的审美情趣,也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固有的寄托方式。德义即君子施德于平民百姓,是人与人交流互动的施德亲近行为。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先哲对既要生存发展又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美学问题的深层忧思,所以《管子》总是强调"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虚静美是关于人的心境调节的美学理路。《管子》的虚静美肯定人的精神自由与心境的宁静是体道悟道即艺术审美的基础条件。虚静美揭示了艺术审美活动的心理特征,同时也触及到审美联想等艺术创作问题的本质环节。  相似文献   
688.
一我出生于上海浦东川沙(现属浦东新区)一个贫寒农家,1945年11月16日生辰。三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年仅35。母亲携我兄妹三人,日子过得很艰难。虽然如此,母亲还是让我到川沙县穗成小学去读书识字,那是1951年秋。而我妹妹一辈子没有机会上学,她七岁就开始下地劳动。  相似文献   
689.
个人外在形象是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个性化的外在形象是形象设计的最高目标。而要达到这种目标,则需要实现从遵守礼仪、扬长避短到结合个人色彩与风格的三重境界的成功跨越,这样才能打造出完美而又不失个性的外在形象。  相似文献   
690.
张政文 《哲学研究》2012,(3):111-118
<正>进入18世纪后,西方现代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给予人们以空前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权利,社会的进步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人们也更深切地感受到社会的冲突、生活的不幸、精神的分裂,法国大革命给欧洲思想界带来的喜悦与失落是当时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最真实的心灵写照;理想尚未实现,苦难接踵而至,现代性危机从未这样严重,解决危机的要求也从未如此迫切。德国古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