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正##作为有幸参与2009年朝觐工作的一名工作人员,从2009年7月至今的180多个日日夜夜,总被朝觐期间的人和事感动着,往事历历在目,久久不能平静。也许,这些人和事很普通、很平  相似文献   
12.
田雨 《天风》1996,(1):26-26
应菲中资源发展中心邀清,中国基督教访问团一行6人于去年10月23日—11月1日在菲律宾重点考察了教会社会福利事工项目,记者随团出访,将陆续刊出有关报道。  相似文献   
13.
论发展我国社区医学服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提出发展社区医学服务是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一次变革。认为发展社区医学服务是适应人类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医学模式改变的需要。作者提出社区医学服务的概念的目的是强调这种新的服务模式是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咨询和卫生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的全程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一再重申“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并进一步提出“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一新提法不仅把我们宗教界视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而且还被定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的层面上,这是党和政府对宗教界的信任和期望,肯定和鞭策,我们天主教界人士决不辜负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期望,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充分发挥信仰优势,努力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浅谈健康体检管理与人文关怀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观念的更新催生了各式各样的健康体检机构,健康体检服务成为时下最受欢迎的医疗服务项目之一,而且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预示着医疗服务业体检经济的到来。如何做好体检服务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健康服务需求,提高自身竞争力,是健康体检管理者永远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邵武市东关基督教堂于2012年3月11日,在主日礼拜结束后,组织弟兄姊妹从身边小事做起,到溪南路江滨公园打扫卫生,美化公园环境。东关堂主任冯一中牧师说:“从身边小事做起,也是耶稣精神的体现,今后要开展各类志愿者服务,持之以恒,常年不断,让服务社会成为常态化,影响社会,荣耀神的名。”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人民的传统佳节——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今天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近600名佛教界代表会聚一堂,分享经验,因应挑战,共同  相似文献   
18.
大学的图书数量非常地庞大,内容非常地丰富,涵盖了各个学科方面的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许多宝贵的资料,交给学生很多的知识,本文分析讨论了大学图书馆的服务以及管理模式来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宗教》2006,(5):62-62
胡诚林在2006年第2期《中国道教》上发表文章《试谈道教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认为,大力弘扬无为之德,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内涵,是当代道教济世利人、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途径与内容之一。无为是有为的基础和前提,“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无为到有为的认知和选择层面。要想有作为、作为好,必须“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弘扬、倡导道教“无为之德”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清心寡欲、为而不争、谦让奉献的无为境界,能引导人心向善,  相似文献   
20.
心理健康服务的文化胜任力随着欧美对多元文化群体的重视而逐渐发展起来。该领域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取向及相应的实践策略。内容取向关注静态的、结构化的文化胜任力; 过程取向则关注动态的、非结构化的文化胜任力。两种取向的异同体现了文化胜任力的研究和实践中对文化特异性和普遍性因素的平衡。在此基础上, 本文最后讨论了如何参考国外经验, 立足中国现实问题和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 来发展中国的文化胜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