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佛言祖语     
复次,云何名三乘善巧?谓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依此三乘而求出离。云何菩萨摩诃萨于声闻乘善巧智慧?遇佛出世,闻四谛法,因声悟理,生正见故,是名声闻。修净戒故圆满戒身,得禅定故圆满定身见谛理故得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身是名菩萨摩诃萨于声闻乘得善巧智复有声闻乘善巧于三界中生疲倦想于有为法深观无常见一切法悉皆无我涅槃寂静欢喜爱乐复观五蕴如怨贼,观诸界如毒蛇,观内六处如空聚,常愿出离,乐于涅槃起依怙想,是名菩萨摩诃萨于声闻乘而得善巧。复次,云何菩萨摩诃萨于独觉乘善巧?谓厌诸有为,乐于出离,少欲知足,离诸戏论,乐居闲寂于诸因缘自然…  相似文献   
12.
周贵华 《法音》2005,(12):10-19
一、无为依唯识学在印度的发展简述无为依唯识学[1]是在瑜伽行派根本唯识学发展时期由弥勒、世亲的著述(如《究竟一乘宝性论》、《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佛性论》等)提出的,与《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等提出的有为依唯识学构成瑜伽行派唯识学的两支。“无为依唯识”作为一个概念描述范型,可以看成是用“无为依”对“唯识”的一个限定。“无为依”意为,无为法心性真如是一切法(万有)之根本所依,这主要从本体论意义上而言。“唯识”则指一切法的唯心(识)性,以及一切法以心为因而缘起,主要从识境论以及缘起论(…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渗透着中国人的哲理和智慧。孕育了中华民族勇于奋斗、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凝结成中国特有的国民性,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创造激情。  相似文献   
14.
有一位瑞典老船长,年轻时游弋四海,来过上海,还曾经在巴黎摇滚;退休后去了一个小岛,是为了看守灯塔。老人的意思,一生受灯塔的指引,如今终于有了一个可以看护灯塔的机会,依旧可以看海,看过往的船被灯塔指引。一切仅仅是老人的热爱,没有任何报酬。依旧还是这一位老船长,小岛的岸边,泊着他自己的双桅船,岛上还有自己的小楼,有自己的画室,还有为自己展出的自己的画展。  相似文献   
15.
周云芳 《管子学刊》2012,(3):125-128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思想的核心主张。这一政治主张不仅有其特定的哲学内涵与历史成因,还与先秦其它各家的无为思想也有着根本的区别:一方面,在同属道家体系的内部,老子认为君臣俱可休息于无为;庄子则认为,君主固然可以“无为”,但臣下则必须“有为”。庄子的这一思想还同时影响了法家韩非一派的“元为”观。另一方面,老子与儒家孔子“无为”的差别,则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治国理念上的“道治”与“德治”截然分殊。  相似文献   
16.
, 《天风》2012,(12)
[问】我是一位受洗多年的姊妹,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父母也暗说明催,希望我赶快找个人嫁了。事实上我也一直盼望能找一个比较像样点的主内弟兄结为连理,可现实谈何容易?本来教会就女多男少,而且有的条件并不太好。牧师建议我好好祈祷,但似乎神至今没有为我预备心仪的“白马王子”,因此我很苦恼,怎么办呢?一位大龄姊妹:莫子  相似文献   
17.
吴昂 《佛教文化》1994,(2):25-25
情爱,是人生中难以排除的部分。情爱到了痴心的程度,便可以不顾一切。在局外人看来,几乎是颠颠倒倒。所谓“人生无少长,颠倒是情痴”,这两句诗讲的便是这情态。  相似文献   
18.
(9)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为什么对于佛法有人相信,有人不信,有人排斥呢?这关系到各人的根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天主教》2002,(6):29-30
中国天主教佘山修院本着“培养一批爱国爱教,拥护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有荣主救灵神火,有为教友服务精神,自愿终生独身守贞,献身于天主教事业的德才兼备的神职人员”的宗旨,进行办学,已经稳步走过了二十个春秋。这二十年来共招收修生602人,已经培养了250多位神职人员,他们大多数都是各自教区牧灵工作中的骨干。有的甚至已经做了主教或教区长,领导整个教区的教务工作。  相似文献   
20.
笔者曾将唯识学区分为有为依与无为依唯识学两支,本文予以了详细分析,其中着重分析了"有为依"、"无为依"二概念。并且讨论了奘传唯识对瑜伽行派唯识学本来面目的遮蔽,以及唯识思想与如来藏思想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