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叶妮·莎维尔(jenny-saville)是英国当代极具创新精神的新锐女性艺术家。她是后现代艺术时期英国绘画新精神思想的女性艺术家代表。叶妮·莎维尔的绘画是关于艺术家自身的本体行为,是后现代艺术人本主义对现代艺术形式主义的挑战和全面构建。通过对叶妮·莎维尔绘画作品的解读,分析其绘画思想的自我行为痕迹以及影响其绘画思想本体行为产生的各种内在因素,对理解后现代艺术和探索后现代艺术人本主义思想对当今油画创作的影响和启示是很有现实意味的。  相似文献   
182.
中国绘画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和思维的成就是体现在道论思维中。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永不停止的,但本质是永恒不变的,这个不变的本体就称为道。道是万物的本体,所以中华文化的本质即是  相似文献   
183.
常新 《孔子研究》2011,(2):96-104
作为明清之际理学大家,李二曲融摄了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其关于"性"之论述既有朱子"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义涵,又与阳明"心之本体即是性"、"心即性"的思想相契.其"性"之思想表述内容丰富,既有道德本体之义,又有宇宙论事实叙述.作为道德本体之"性",未发之时它无善无恶,湛然虚明;已发之时便产生情.为保证性情同一,李二...  相似文献   
184.
创作是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作为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创作课的思路不该一味追新求异,而应是更多地转到绘画本体上来。因为绘画是一种建立在某种秩序和存在方式之上的和谐空间,是一种境界,一种思维再现,更是一种画者对生活世界的认识而形成的情感外化。  相似文献   
185.
荒寒萧疏是文人画追求的最高境界。画家借寒境来表现对生命的关切,寒冷中包含的不是对宇宙人类的冷漠,而是对生命的挚爱。正所谓:不尽寒意丝丝出,却是画人情。  相似文献   
186.
“中国哲学”一词今日实际上用于表示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门现代学科;由现代中国哲学家和国外汉学家经由中国古代人文学和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创建于20世纪。这门学科现在已获得汉学界和哲学界的公认,成为目前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一个职业领域。正像其它学科一样,中国哲学学科也建立了自己的学术制度、科研规划、技术性标准和学术活动目标。从职业角度看,有关中国哲学的任何问题都可在其目前行之有效的学术框架内提出和解决。然而,中国哲学最近在其职业领域之外也引起了学术思想界的广泛关注,其现代价值也开始从其自身学科框架和习常讨论范围以外的各种新角度加以重新考察。本文即为从包括解释学在内的符号学角度对中国哲学学术思想价值和潜力重新进行评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7.
感通思想是《周易》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感应是感通之初阶,而感应又基于阴阳交感,与《周易》中的"相应说"有内在关联。阴阳交感、上下交济是感通之内在运行机制;由外而内,然后再由内而外是感通之基本过程。观与感相辅相成,通过外观神天之道、内观心性本体可以明了感通之源动力。对感通之本体大源之把握需要通过内功修炼及感同身受来证悟,而非仅仅为文字解说。《周易》哲学之本体生成论有助于人们理解感通之本体大源及其发用。圣人立教旨在教人以性导情、由情复性并进而参赞天地之化育。  相似文献   
188.
黄俊威 《世界哲学》2010,(3):138-150
所谓的“自我的四位说”(atmasya caturpada vatda)一词,主要是指:每一个自我本身,是可以分为四种层次。而所谓的“自我”(atman),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永恒不朽的灵魂。同时,这一个永恒不朽的灵魂,可分为:1.“形躯我”(sarire atman;身体我,肉体我,佛教称“色蕴”);2.“梦中我”(svapne atman;情意我,经验我,佛教称“受、想、行、识”的四蕴);3.“无梦我”(asvapne atman);4.“最高我”(paramatman)。由于我们对于自我的探究,必须要层层突破,才到达最后这一个“最高我”的解脱境界。因此,一般研究佛教的学者,都会普遍地认为:佛教的无我论,其实就是在全盘否定《唱赞奥义书》中四个层次的所有自我。然而,倘若我们针对代表原始佛教的《杂阿含经》或者是《相应部》,去做仔细的学术分析或研究的话,就会慢慢地发现:原始佛教时期(B.c.550—B.C.300)所能破除的“自我”,其实顶多只有前面的两个层次而已。至于第三个层次的“无梦我”,则应该是产生于部派佛教时代(B.C.300—A.D.100),当时,就曾经引起了佛教对于“轮回主体”和“涅篥主体”的讨论,从而更产生了犊子部的非即蕴非离蕴的“补特伽罗说”(pudgalavada)。因此,本论文的写作,就是透过比较哲学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把原始佛教破我的范围去做一个初步的思想锁定,才不会使得原始佛教的“无我论”,草率地沦为一种凡我必破的独断论。  相似文献   
189.
晚明思想界正是在反道学的声浪中完成了哲学本体论的转换,即由程朱理学家形而上学的天道义理之心,转换成了以形气知觉为心性的存在,也就是以自然心性论看待人的本质,看待社会人生。它构成了一种思潮,一种新的哲学本体论思考与追求。《红楼梦》人物的塑造,其灵性,其鲜活,可以说正是受此新的哲学本体论思考与追求影响所致,或者说是晚明自然心性论哲学见诸文学创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