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荒寒萧疏是文人画追求的最高境界。画家借寒境来表现对生命的关切,寒冷中包含的不是对宇宙人类的冷漠,而是对生命的挚爱。正所谓:不尽寒意丝丝出,却是画人情。  相似文献   
302.
无我思想是佛教区别于别教的核心主张,无论大乘、小乘理应都不违背。而四相(四见)是对“我”的四种妄执,与无我思想相牴牾。然而,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的一句经文,却明言小乘信仰者执著于四相。在《金刚经》的六大汉译本中(1),只有罗什译本与义净译本如此翻译,其余四个译本则将小乘信仰者与执著四相者并列,而现存梵本也支持这四种译法。那么,出现这种差异到底是因为翻译不同,还是因为彼此所据梵本不同?有无可能存在一种与什译吻合、直指小乘人执著四相的梵本?本文尝试从《金刚经》现世时的印度社会思想状况及佛教自身的处境出发,来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笔者认为,无论这种梵本是否存在,当时的印度大乘佛教都具有破外斥小、标立自宗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303.
黄俊威 《世界哲学》2010,(3):138-150
所谓的“自我的四位说”(atmasya caturpada vatda)一词,主要是指:每一个自我本身,是可以分为四种层次。而所谓的“自我”(atman),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永恒不朽的灵魂。同时,这一个永恒不朽的灵魂,可分为:1.“形躯我”(sarire atman;身体我,肉体我,佛教称“色蕴”);2.“梦中我”(svapne atman;情意我,经验我,佛教称“受、想、行、识”的四蕴);3.“无梦我”(asvapne atman);4.“最高我”(paramatman)。由于我们对于自我的探究,必须要层层突破,才到达最后这一个“最高我”的解脱境界。因此,一般研究佛教的学者,都会普遍地认为:佛教的无我论,其实就是在全盘否定《唱赞奥义书》中四个层次的所有自我。然而,倘若我们针对代表原始佛教的《杂阿含经》或者是《相应部》,去做仔细的学术分析或研究的话,就会慢慢地发现:原始佛教时期(B.c.550—B.C.300)所能破除的“自我”,其实顶多只有前面的两个层次而已。至于第三个层次的“无梦我”,则应该是产生于部派佛教时代(B.C.300—A.D.100),当时,就曾经引起了佛教对于“轮回主体”和“涅篥主体”的讨论,从而更产生了犊子部的非即蕴非离蕴的“补特伽罗说”(pudgalavada)。因此,本论文的写作,就是透过比较哲学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把原始佛教破我的范围去做一个初步的思想锁定,才不会使得原始佛教的“无我论”,草率地沦为一种凡我必破的独断论。  相似文献   
304.
此为《异于去是》的第一章,其中概括地提出了书中随后将分章专题论述的全部主要思想。莱维纳斯所关注的是作为主体的主体如何可以超越去是而成为一“我而为他(人)”者。凡物皆欲去是其之所是,并皆欲在其去是其之所是之中坚持住自身之所是。于是诸去是者在坚持自身之是时即互相冲突。而主体之为主体,或主体之主体性,则相对于此而构成一“例外”:在应于他者之时,我对他者之“应”即成为我对他者之“应—承”,亦即,对他者之承担,或为他者负起责任。此应承则来自于我之暴露于他者,来自一种比所有被动都更加被动的被动性。此章共分十节:一、去是之他者;二、去是与关心;三、说与所说;四、主体性;五、对他者之应承;六、是其之所是与表示;七、感受性;八、去是与外于去是;九、主体性不是去是的一种样式;十、(全书的)论述路线安排。  相似文献   
305.
庄子“吾丧我”的解释历来受到注家关注,在“吾”“丧”“我”三字均有意义之不确定的情况下,以往学者较多关注“吾”“我”的解读,甚至形成了“求吾”和“解我”两条诠释路径。然而,从“吾”“我”入手解释“吾丧我”,是将“丧”的意义一般化,由此带来实践中不能实现的缺陷。本文认为“丧”字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吾”“我”的理解方式。无论是其在短语中的动词词性,以及其在文段中表现出的实践真切性,还是作为南郭子綦对颜成子游的工夫指点,“丧”字的隐喻较之“吾”“我”更具基础性。可见,“丧”的意义值得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306.
我承认:我犯了一个错误。 那天的午饭时间,我和几个男生灌篮过后,就去自助餐厅里吃东西。当我们狼吞虎咽地吃着涂了蕃茄酱的油炸鸡翅时,一个名叫凯伦的女同学走到我们面前。她的胳膊底下夹着一个黑色的小笔记本。  相似文献   
307.
实体(substance)概念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到近代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实体即神和自然,直至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的实体观,实体概念  相似文献   
308.
徐沃德 《天风》1994,(12):40-41
当我的右脚踏入教堂大门的时候,不禁感慨万分。虽然我迈的这一步与平常毫无差别,但我知道这将是我人生旅程中的里程碑。我想,我已经战胜世俗的观念,这是因为朋友的鼓励,及来自天上的力量。 那个晚上,我因为不顺心的事而极度的忧伤,万分的沮丧。  相似文献   
309.
    
黄勇明 《天风》1994,(12):24-25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随着歌声深沉缠绵的旋律,我又一次进入了回忆。像许多朋友一样,我有过漂泊流离的日子,也有过太多的创伤与寂寞。 那是我充满苦涩的童年——当时我刚能够记事,祖母为把所有的财产留给叔父。  相似文献   
310.
绍瓦勒第一讲赞美安拉——宽容至赦的主,至爱善报的主,治理万事的主,恢复破损之物以原状的主。他创造了夭和地,造化了重重黑暗和光明。他赋此月以尊荣,使其成为虔诚朝觐的诸月之始。我赞美安拉清净玄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