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卢毅 《伦理学研究》2023,(1):102-108
作为弗洛伊德晚年最重要的文本之一,《(自)我与它》(Das Ich und das Es)既是弗洛伊德对其理论发展的深化与总结,也是对精神分析理论创立以来所面对的临床难题的反思与回应。然而,由于从英译本转译且尤其是对弗洛伊德思想缺乏确切把握等原因,汉语学界长期以来都以“本我—自我—超我”的所谓“三我”结构来概括弗洛伊德在文本中构建的精神装置模型,因而错失了弗洛伊德在文本中所呈现的(自)我与作为构成(自)我之基础的“非我”即“它”之间的内在张力及其效应,进而也错失了洞见弗洛伊德式主体的发生、结构与伦理地位的重要契机。结合拉康对弗洛伊德“它曾在处,我应生成”(Wo Es war,soll Ich werden)的解读,有理由认为弗洛伊德已经揭示了在布伯式的“我—你”关系或列维纳斯式的“我—他”关系之先,对作为主体的“(自)我”具有更加原本的存在奠基作用以及伦理意谓的“我—它”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创造性重构对于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2.
“中小学生学习心理适应性的实验与研究”课题,旨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育和提高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使他们成为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3.
“中小学生学习心理适应性的实验与研究”课题,旨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育和提高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使他们成为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4.
面对西方近现代的主体瓦解危机,利科坚持主体存在论,秉持批判与新构的态度对各流派进行调和,通过自身性主体、诠释、语言、反思、迂回、他者和中介等核心概念,走上了蕴含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下降”之路的主体求索,完成了对主体哲学的三重超越,其内在的思想逻辑在于:首先对传统和现代的主体概念进行批判,重新构思出自身性主体的在世存在;接着从反思的原则、形式和内容等层面进行革新,视主体形成于与他者的在世交互活动中,须对蕴含在世生存经验的语言进行意义诠释才能通达主体的反思与认识;最后,利科构建了承载意义的语言中介来承担具体且迂回的主体反思任务,逐步抵达主体存在之本体的初衷。这在断裂的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诠释学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开启了诠释学的第三次转向,使得动荡的主体哲学有了坚实的此在生活世界之根,并为始源性的存在论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5.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指出,我们并不能够直接认识到心灵的内在结构,但我们可以根据心灵和经验间的关系来说明心灵所具有的功能性作用.一些学者进而认为,康德的这种心灵理论能够在当代功能主义的框架中被解释.然而,这种解释路径却面对着一个显著的困难:康德关于认知主体的先验理论何以能够被经验性地处理?对于该问题的解决需要构建一种...  相似文献   
116.
117.
本文对阿尔都塞在理论逻辑意义上拒斥人本主义和历史主义,以及把“主体”视为意识形态的建构并应以“过程”概念取代之等极易引发误解的观点进行深层解读,澄清了阿尔都塞关于反人本主义、反历史主义和反对一切主体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则的内涵,并作出自己的批判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8.
张焕明 《学海》2001,(4):89-92
自然界的"先在性"并不直接影响人作为主体存在于自然界中.人与人以外的存在物的差别确证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即使是人的自然属性也是属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将不断被"人化","人化"的自然才显现其意义,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出现的"生态危机"最终只能由人来解决,从而构成对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的第二重确证.  相似文献   
119.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者站在时代的前沿,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论命题,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主体、意识形态等问题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阐释模式,并在当今世界上日益彰显出优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0.
对我国的一种有特色的智能观即智能独立论进行了考察。认为智能独立论不同于西方的和前苏联的智能观。它肯定智能包含智力与能力,是二者的合称;认为智力与能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指出智力独立论实质上是一种多元智能理论,包含着12种智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