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刘松年的工笔人物画尤其是罗汉图主要是对贯休的继承,当然这种继承不是拷贝,而是在古人的基础之上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心得,并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22.
一 居家的房子,坐北朝南,‘顺溜的一排,最高的楼层是五楼。俗话说,坐北朝南屋,享平天下福。 一直住一楼,屋矮视角低,想那高楼远眺的风景,定是美极。挑来选去,终于挑到了一处满意的居所。  相似文献   
23.
地景艺术家克里斯托,痴情于包裹艺术40余年,小到瓶子、汽油桶、妇女,大到桥梁、宫殿、山峰、岛屿无所不包。他的作品以不可掌控的形式美,给人的视觉以强烈的冲击,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习惯,使得人们带着新奇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相似文献   
24.
移情说理论在中西方的美学及文学发展中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从移情的基本含义来看,中西方都认为是主体和对象之间构成的一种和谐的审美关系。西方的移情说,强调的是在审美欣赏活动中,将审美主体的感情移入客体,作对象化观照,从而使审美欣赏成为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中国的移情在审美观照下有其独特的内在共感体验。由于东西方思想根源的不同,审美观点、立场的差异,两者在对心与物、情与景的关系上也产生了分歧。  相似文献   
25.
偶景术是上清派的重要存思技法之一,然而,偶景术的性质至今依然幽晦不明。笔者从分析"偶景"一词在六朝文赋和道教文献中的涵义入手,指出偶景术有三个来源,即作为历史来源的萨满教的守护神,作为实践来源的天师道的黄赤合气之术,以及作为理论来源的易道阴阳观念。通过这些分析,笔者确定偶景术的本质为存思之术,它对内丹学的产生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
融景知觉现象是指观察者任意时刻虽然只能观察到部分刺激模式,却能基于部分刺激模式形成完整知觉。完成融景知觉的关键在于需要将时间序列上的信息进行整合。根据视知觉与视觉工作记忆动态交互模型,完成信息整合需视觉工作记忆的参与。然而以往研究均关注融景现象的知觉加工特性,尚未涉及视觉工作记忆在该现象中的作用机制。笔者采用双任务范式,要求被试完成规则或不规则刺激模式的融景知觉,同时操纵工作记忆负荷,以考察记忆负荷对融景知觉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记忆负荷显著降低不规则刺激的融景知觉绩效(实验一);且该效应并非由记忆负荷对融景刺激维持阶段的影响所致(实验二)。上述结果说明,至少对不规则图形的融景知觉需要视觉工作记忆参与。  相似文献   
27.
正中国的园林建筑蕴含着三个字:隔、抑、曲,如同我们意识中的静、感、悟。一个"隔"字,园林建筑中是隔开的景区,使各个景区自成一个生命单元,一个生命整体。这样可以见园景的参差错落,富有变化,又可使人有施遇不尽之感,景外有景,象外有象,壶中天地于是变宽了,一勺水见出了深处,一拳石也葆有了趣味,这就如同静下来的你,思维中慢慢地除去杂念,静心养性,淡出云天外,坐看云起时。静下来心如海阔,情似天空,静静时一花一  相似文献   
28.
情绪智力理论结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王晓钧 《心理科学》2000,23(1):24-27
本文对Salovey和Mayer提出的情绪智力理论结构进行了因子分析研究,证明了该结构基本变量个体反应的合理性,但对其因子分类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分析和分类解释;对Goleman的情绪智力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为编制“情绪智力量表”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29.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雨景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独特的魅力,园林雨景意境是体现这种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雨景既是声景的范畴,也是虚景的范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雨境意境具有意境美、听觉美、空间美、人文美等特征,它是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对它的完美营造是中国园林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30.
山水画创作中的“形”首先要适合立意与表情达意的需要;其次,需要体现出对象的个性与本质特征;再次,还需要符合作品的形式结构需要.一般而言,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在立意定景的基础上,要完成自然之形向意象之形的过渡,以及意象之形向笔墨之形的转化,最终完成艺术形象的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