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2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基于对医疗领域“死亡素养”和社会语言学“新素养研究”的文献梳理,提出“死亡话语素养”概念,并阐释其内涵。死亡话语素养即人们使用各种话语形式谈论死亡(和濒死)相关议题,参与社会实践,探索和积极建构生命意义的能力与过程。随后以生前预嘱为例,论述死亡话语素养如何在具体社会情境中养成和实践。死亡话语素养是人们为争取死亡质量需要投入的一种文化资本,其养成和实践有利于促进人们的生命福祉,推动新的谈生论死话语惯习的形成。

  相似文献   
82.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基于掌握革命话语权的现实需要,通过开展诸如"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学理对话,逐步形成深入结合中国实际构建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的实践路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构建三民主义理论时,将中国国情纳入考察范畴,并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具体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为创新话语方式、扩展话语内涵、提升话语能力的重要标准。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由概念提出、学理对话,逐渐过渡到形成革命运动的实践阶段,"社会革命"由此被纳入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历史进程。五四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历史过程与实践路径,反映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现实需要,折射出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83.
《学海》2020,(1):73-80
本文所说的主人翁话语是指围绕工人阶级既是国家(或社会)的主人翁,也是公营(或国营)企业的主人翁这种宣称而构建的一套话语,其基本内容有二:一是关于作为主人翁的工人阶级的权利与责任的话语;二是关于如何使工人阶级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的话语。基于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和解读,本文对主人翁话语在苏区萌芽、在边区初步发展并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得以兴起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84.
<正>关于内丹术,道教研究界存在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即认为唐宋内丹道的兴起源于外丹烧炼服食一再失败,终于难以维系,不得已转向内化,更有学者明确指斥内丹术不过是一种"匿名的拼接"。①显然,这是从无神论的视角出发基于理性对道教修炼史做出的推断。可是,合逻辑的是否就是真实的、正确的?或者,有没有可能竟存在着两种真实,一种是"科学的真实",另一种却是"信仰的真实"、"体验的真实"?不管学术权威们怎么说,在内丹实修者那里,内丹术却呈现出一种全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85.
王丹  杨玉芳 《心理科学》2005,28(3):537-540
本研究分别采用韵律合适度判断和理解任务,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修饰语的焦点和重音之间的关系对话语理解的影响。实验通过操纵答句中的论元是否出现在问句中,变化问句的信息状态;通过操纵答句的不同句子成份重读,变化答句的重读位置。实验结果发现:新的修饰语重读,旧的修饰语不重读;修饰语不投射焦点,即修饰语重读不将焦点投射到修饰语的中心语上。  相似文献   
86.
《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包含着丰富内容的美学与文艺理论著作,长期以来一直为后代理论家和文艺家所重视,在西方文艺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判断力批判》中分析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美的分析。第一个契机是"质"的契机,认为审美的本质特征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第二个契机是"量"的契机,即所谓"无概念的普遍性";第三个契机是"关系"契机,指的是对象和它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第四个契机是"模态"契机,认为一切审美的判断,如果它是审美的话,都必然有一种共通感。康德比前人更能充分认识到审美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审美现象中的许多矛盾对立,而他的企图不是忽视或否定矛盾对立的某一方面,而是使对立双方达到调和统一。  相似文献   
87.
正佛教在古印度创立已经有2500多年,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印度佛教开始由南亚次大陆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到公元12世纪的贵霜王朝时期,佛教进一步走向世界,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性宗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在亚洲流传的佛教又先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目前已传遍世界各大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8.
夏莹 《世界哲学》2016,(5):5-12
巴迪欧的圣保罗研究不是学理性的,而是思想性的。巴迪欧面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即普遍主义对特殊性的吞并,试图以作为事件的基督复活以及作为事件主体的圣保罗为案例,表征一种以偶然性为奠基,保留特异性为基础的普世主义的可能性。本文一方面系统梳理了事件哲学的发展谱系,凸显了巴迪欧事件哲学所特有的主体性维度,另一方面,系统阐发了巴迪欧以信仰、忠诚与爱所构筑的主体理论的展开构成。最终提出了对事件主体的质疑:作为逻辑断裂的、不期而遇的事件与富有能动性、筹划性的主体之间存在着逻辑悖论。这一点在巴迪欧哲学当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从而表明了激进左派思想家普遍具有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89.
90.
“反正”是由极性对立语素构成的一个词。通过隐喻成为副词,表“无论如何、不管怎样”之意。“反正”带有逻辑意味,成为条件关系的外化表现形式,以单句句法形式表达复句的语义内容,使其在单句中获得语篇功能。在自然口语中,“反正”进一步语法化为说话人进行思考的标记,体现说话人组织话语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