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51.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有句名言 :“提出一种世界观 ,也就提出了一种宗教。”这句话也同样适合于当代美国著名后现代思想家J B 科布 (Jr JohnB Cobb ,1 92 5— )。事实上 ,怀特海的哲学正是科布思想的源泉。科布的世界观是一种后现代的生态世界观 ,他的宗教神学是一种后现代的过程神学。科布的后现代思想以其建设性的旨归独树一帜 ,区别于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主流话语 ,为后现代思潮的研究吹来一股清新的风 ,在当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王俊 《天风》2005,(2):27-30
引言 所有伦理道德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有相同的功能,所以具有普遍性。"如果没有普遍性的道德或规则,就不能称作伦理"。基督教伦理道德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尽管差异颇多,但却有一些无法割断的必然联系,正如汉斯·昆提到的:"全球伦理离不开宗教,而与基督教有特殊联系。"如果说社会伦理对社会能够起到非常大的积极作用的话,那么,基督教伦理在不同历史处境中对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也不能被忽视,不能被抹煞,应该给予充分地  相似文献   
53.
1937年《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作为迪士尼第一部"公主动画"在全球热映。从此,"公主动画"也就成为了迪士尼最具影响力的影片类型。数十年过去了,迪士尼相继推出了十部"公主动画"。这些影片中所极力呈现出的关于女性话语的表达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变得日趋清晰和积极。无论《长发公主》还是《冰雪奇缘》,迪士尼的"公主动画"发展至今已经走到了成熟的女性主义阶段,实现了从附庸于男性到彻底摆脱男性视角、男性话语的自主转变,展现了现代女性在心灵、智慧与自我身份认同上的日益成长,这是当下迪士尼动画人不断创新的体现,也是最值得我们国产动画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54.
在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关系的探究中,康德和黑格尔的对比是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有一种倾向由来已久,就是把康德和黑格尔对立起来:或扬黑抑康,强调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传承关系,甚至把马克思和德国哲学的关系简化为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搁置或淡化康德的影响;或扬  相似文献   
55.
秦际明 《哲学动态》2023,(10):85-96
中国诠释学的建构源于现代中国学术思想中的意义焦虑,即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们应如何看待中国经典中所展现的思想文化传统。余敦康、景海峰、李清良等学者认为可以借鉴西方诠释学的理论方法来建构中国诠释学,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将中国经典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揭示出来,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中国文化的建构作用。洪汉鼎、傅永军等学者则力图借助西方诠释学使中国经典中的传统思想经过哲学化后进入普遍的世界哲学,融入其所理解的现代性。二者对哲学普遍性的理解存在根本差异。从20世纪所流行的现代化思潮转向比较视野下的文明论是中国当代学术界的重要趋势。中国诠释学的建构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但诠释学本身不是思想表达的主要理论形式。中国话语的当代建构有赖于对文明结构的深刻把握,而诠释的技艺是促成此项思想创造的有力工具。因此,无论是弘扬中国传统经典,还是将中国传统经典作现代性转换,事关思想本身,而非诠释学理论所能负载的使命。中国经典诠释如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重思其普遍性的文明意义,是现代中国经典诠释学建构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6.
一、在规范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论争的背后规范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的论争是当代伦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学术现象。规范伦理学以罗尔斯和哈贝马斯为代表,德性伦理学以麦金太尔为代表,形成了观点相互对立的两大伦理学阵营。规范伦理学以哲学思辨的方法研究伦理问题,其研究领域主要是伦理的价值或道德的应然,期望  相似文献   
57.
话语理解中的道德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语言伦理学理论建设的一个方面 ,它着重探讨了公众言语交际行为中话语理解的道德秩序 ,提出并阐述了“言境统一”、“言实统一”、“言人统一”、“言行统一”和“言德统一”等五项话语理解的道德公约 ,确立了公众话语理解道德秩序的雏形。  相似文献   
58.
福柯打着“我控诉”的战斗口号,否定一切善恶与人道主义;宣传各种离经叛道的思想和令人生畏的观点;认为人世间没有一个必须遵守的道德罗盘。围绕“生死爱欲、抒情内核、生命顶点和肉体黑箱”,通过同性恋、施虐/受虐性行为,及至可怖的艾滋病的“极限体验”来认识扑朔迷离的性本性,发现未曾感受过的性快感;向陈旧腐朽的道德观、性爱观挑战;以将传统观念中各种“邪恶的”性行为变得可以接受;推动性意识、性观念摆脱传统观念的制约,通过性话语转向性科学。  相似文献   
59.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基于掌握革命话语权的现实需要,通过开展诸如“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学理对话,逐步形成深入结合中国实际构建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的实践路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构建三民主义理论时,将中国国情纳入考察范畴,并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具体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为创新话语方式、扩展话语内涵、提升话语能力的重要标准。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由概念提出、学理对话,逐渐过渡到形成革命运动的实践阶段,“社会革命”由此被纳入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历史进程。五四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历史过程与实践路径,反映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现实需要,折射出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60.
陆永胜 《周易研究》2022,(6):104-107
20世纪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是哲学思想内涵、时代话语语境和认知范式共构的产物,体现为话语意愿、话语能力和话语诉求的统一,并呈现出四重向度:以道德为中心的观念话语、以价值为中心的政治话语、以信仰为中心的生活话语、以传达为表征的物态话语。这四重向度是辩证统一的,并呈显为如下的逻辑展开:道德内涵着价值确认,价值以道德为基础,并呈现为主流社会政治的价值认同;在此基础上,符合内在道德需要和外在价值诉求的信仰得以建构,道德、价值与信仰的直观传达统一于物态话语中。20世纪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是文化复兴视野下文化自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