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悄悄到来的基督教话语体系今天,一种全新的话语霸权已悄悄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这是一种流行而时髦的思潮,它试图在中国今天出现的诸多问题中,抽象出这样一种结论,中国引进西方现代一切思想成果都是不够的, 还得引进其文化,这文化不是别的,是基督教信仰。这种观点认为,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母体,没有基督教无法孕育出今天的西方文明,而不引进母体,便无法引进产儿。它来的比以往的任何话语体系都更有渗透性, ——法学家们在讨论宪政时反复强调基督教对宪政的重要性:自由主义者们极力论证没有基督教的基础,就不会有真正的自由主义,就不会有真正的民主;而经济学家也开始强调,没有基督教,甚至市  相似文献   
222.
王代月 《哲学研究》2023,(2):38-48+128
黑格尔在其现代理性国家建构中,虽然强调以普遍性为根本原则,但并没有忽略主观自由的重要性。部分西方学者以此质疑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要回应这种质疑,关键在于厘清马克思与黑格尔对国家普遍性的不同规定。黑格尔赋予国家神性基础,强调国家的普遍性源于客观意志,是自在和独立的普遍性。马克思则基于人民的立场提出国家的普遍性是人民类意志的客体化。对于如何将国家普遍性收回人民自身,马克思早期的解决措施经历了由真正的民主制到无产阶级革命的转变,这种转变与马克思对人民的普遍性由先验的逻辑设定到物质生产的现实证成有关。经历这种转变,马克思不仅揭示了国家取得独立性假象的物质根源,而且使普遍性生成的主体由精神转变为无产阶级,找到了通过无产阶级的物质生产和革命实践使普遍性回归人民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23.
郭忠华 《学海》2023,(1):42-53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构建了一套表征自由、平等、正义的政治话语体系。在反思东方主义的基础上,以公民话语作为抓手,艾辛提出了西方政治话语构建的“他异性”范式。它表明,西方政治话语构建以群体区隔作为基础,通过团结、竞争和疏离策略而建立起有关自身统治的话语。“他异性”范式尽管把西方政治话语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但与东方主义一样,它忽略了欧洲近代早期的“正面他异性”策略。这种策略体现在对东方的理想化上,伏尔泰的《中国孤儿》表现得较为典型,它为欧洲现代话语建构提供了参照标准。内部“他异性”策略与正反两种外部“他异性”策略结合在一起,构成西方政治话语建构的三种策略。它们表明,以自由、平等、正义自居的西方政治建立在群体区隔和不平等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24.
乔佳 《中国宗教》2023,(10):88-89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理应有着系统性的论述,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中,并没有一部专门的宗教学体系的呈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卓新平研究员的新著《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7月)很好地解决了此问题。  相似文献   
225.
沈湘平 《哲学研究》2022,(4):5-14+128
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本质内涵及其关系的重要视角。一方面,作为文明特殊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原则高度”的普遍性:中国已走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央因而不能创造普遍性就不能实现特殊性,人类普遍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人类文明新形态还蕴含着对当前人类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的解答,包容现有不同文明而与之和合共生。另一方面,作为普遍性价值指称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恰恰基于“现实的人”的特殊性:作为前提的“异”从根本上规定着“同”何以可能,“全人类”处于诸群体、个体主体的复杂关系之中,全人类共同价值本身具有服务普遍目的的手段善性质,全人类共同价值本质上是全球社会的公共性价值观。“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人类共同价值”都凸显了中国的主体地位。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内涵上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部分,人类文明新形态模范践行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中国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226.
227.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普遍性缺陷及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艳林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2):97-101,117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人际交往的困惑。本文阐述了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普遍性缺陷,并从生理、思想观念、心理、经济条件、生活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深入探讨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缺陷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为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缺陷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28.
高源 《中国哲学史》2023,(5):121-128
道家作为中国信仰文明的根底何以最早走向北欧是东学西渐史研究的关键问题。随着北欧道家经典传译线索的浮现,芬兰与瑞典在推动中国道家哲学走入斯堪的纳维亚世界起着先锋性作用。虽然争锋性的最早译本均显现于1907年,但却揭示出不同的诠释方法与传译路径:基于欧陆转译的芬兰文首译展示出神智主义视角下“以神释道”的格义路向,而长期在华播道的瑞典传教士符恺励则契入王弼注本开启了“契道合本”的直译路径。这两种诠释路径折射出北欧对中国道家哲学早期接受的不同形式,对后续中国哲学经典在冰上丝路中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启示。“神-道”格义与合本的方法论为当前弘扬道家智慧并深度推进以“道”符号为精神内核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海外传播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理论镜鉴。  相似文献   
229.
新中国成立后,基于维护新生政权合法性、回应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质疑、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等方面的需要,毛泽东建构了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这一话语既涉及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国家制度的具体领域,也包含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具有自我完善机制等国家制度的总体特征。毛泽东在立足制度现实的基础上,采取了两种制度比较、新旧制度比较、立足社会发展规律、置于世界社会主义大背景等具体方法。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推动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的新中国制度认同,赢得国际社会对新中国制度优势的认可。  相似文献   
230.
本文以革命主体对名相的挣脱与随顺为主线,探讨章太炎“转俗成真”与“回真向俗”不同时期对革命主体话语实践的思考。在“转俗成真”的《民报》时期,章太炎从两方面要求主体挣脱名相的束缚;其一是祛除宗教的“表象之病”,使革命主体免于“依他”之有神论的束缚,其二是要实现一种超越“遍计所执”名相分别的主体化模式,建立“依自不依他”的革命道德。在“回真向俗”后,章太炎强调革命主体要随顺名相,回归语言运作之中,将众生之“成心”作为思想革命的生产性要素,通过“观其会通”使“成心”向“真如”“正智”所昭示的批判性维度和解放性维度敞开,实现革命主体“以众生为我”的最终旨趣,这也是章太炎的思想革命得以存续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