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徐晓望 《法音》2000,(1):86-89
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是中国宗教文化史上日益引起兴趣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福建自古以来浓郁的宗教气氛一直是区域文化突出的特点。不论岁月的变幻还是时代的兴替,民间信仰与佛教两大宗教文化,都以其炽热的温度,烘托着社会变迁的轨迹。因此,研究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福建区域是较为典型的。如果说佛教曾经是外来文化,那么,它在福建等中国南方的传播及其一度达到炽点的温度,都与南方长久的民间信仰传统有关。福建自古以来即是一个“信巫好鬼”的区域,这是培植民间信仰最好的土壤。对古代的闽越人而言,世界万物都是具有神…  相似文献   
42.
人们对善恶问题的理解 ,由于视角、文化以及语言的不同 ,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解释。本文通过对善恶概念的界定和梳理 ,指出善恶问题是道德生活的主题。文章明确阐明了善恶问题在道德生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指出应该特别关注人类的道德实践 ,并对善恶问题作出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43.
康德的人生哲学是其思辨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它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通过对康德人生哲学的系统考察 ,认为康德人生哲学的出发点是纯粹理性及其设定的双重自我 ;康德的实践理性在其人生哲学的研究中必然处于优先的位置 ;康德人生哲学最后必然在实践理性的至高境界——“至善”中实现超越。  相似文献   
44.
本通过考察善与德性概念的意义变迁,揭示柏拉图的知识道德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的“行动伦理学”的内在区别和联系,从而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善与德性概念的含义。  相似文献   
45.
“君子公民”理论作为一种儒家现代化的“身份转型”方案,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需要厘清其权利基础和道德边界,亦即正确处理权利与道德的关系。一种可能的辩护是:君子公民是道德主体与权利主体的双向互补,借鉴罗尔斯所刻画的两种道德能力,可以化解其双主体的内在冲突。一方面,君子公民的行动逻辑仍然基于权利主体,其基本行为规范与公民道德体系是相容的;另一方面,君子公民又是一个道德主体,他不局限于以权利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还追求个人的美德与群体的共同善,通过道德自律寻求内在超越,从而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46.
食品安全权集公民个人生命权、健康权和安全权的权利诉求与国家社会对公民个人生命权、健康权和安全权的维护保障于一身,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利伦理要义。食品安全权是对公民生命权、健康权和安全权的价值认同和权利确证,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生命权利的维护和对饮食健康或无害的保障。食品安全权具有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自然善(存在)、追求健康和美好生活的自我善(发展)、为他人的食品安全之善生成共在的伦理世界(完善)等多重伦理深蕴,是自然善、自我善、他人善和社会善的有机统一,构成人们道德生活中其他善的始基和源头。  相似文献   
47.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善的观念》是伽达默尔继《真理与方法》之后的第二部 杰作。它通过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善”观念的分析,着重阐释了柏拉图在这个问题上 的前后关联以及与亚里士多德的一致性,强调二人即便有差异,也不是根本性的,他们一起 构成了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伟大开端。伽达默尔这一解释立足于一个新的起点,那就是超越 当代德国的新康德派、耶格尔派的立场,包括海德格尔的挑战,同时也是在更高层次上回到 黑格尔之前的西方传统。它以柏拉图的《斐莱布篇》为重心,上挂下联,揭示了善本身以及 以它为中心的实践哲学与本体论的统一。伽达默尔解释学对普遍性的追求最终在古代实践哲 学中 找到了根据,同时它也反映出当代西方解释学的伦理学转型所依靠的重要资源。这部著作的 完成,使得伽达默尔“解释学就是实践哲学”的著名论断真正落到了实处,解释学的普遍性 得到了彻底的实现,在这里存在哲学与实践哲学、哲学解释学与哲学伦理学达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48.
为了反思纳粹极权主义的道德教训,阿伦特对原初的道德经验进行了分析。通过典型化的方法,她区分了三种迥异的道德样态,即分别以苏格拉底、耶稣和马基雅维利为典范的思想道德、信仰道德和政治道德。思想道德以思考者的思考经验为基础,以思想之我的内在和谐为原则。信仰道德以同情经验为基础,以忘我为根本特征。政治道德以行动者对荣誉的追求为核心,以对世界的关心为其原则。在此基础上,阿伦特对康德的道德哲学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康德哲学中同时包含着这三种道德概念,而这也正是它充满内在张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9.
在诸多戴震道德哲学诠释中,"达情遂欲"的情欲主义、"能知故善"的理性主义抑或"遂其群生"的功利主义皆有之。这些诠释可能都没有触及到戴震道德哲学的真谛。戴震论"心"既有"知"也有"情",论"情"既讲自然情欲也讲道德情感。在戴震看来,人类顺承天地生生之德,在孟子"不忍人之心"这一纯粹内在"反思性情感"的自主驱动之下,通过"自求其情""以情絜情"和"情得其平"三个步骤,最终指向了"天下共遂其生"的普遍正义状态。戴震道德哲学并没有将道德动机简单归结为情欲满足最大化,也没有将絜情工夫简单理解成功利的算计,而是力图在生活实践中发挥每个人的道德情感平衡要求以实现普遍公平正义。这一以情感主义为基础的道德哲学建构极具挑战性,能够自成一格,当是明清以来不可多得的儒学新诠。  相似文献   
50.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善因营销的捐赠水平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尤其是考察了道德提升感的中介作用以及产品-公益事业拟合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善因营销的捐赠水平对消费者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道德提升感在捐赠水平与消费者态度之间起中介作用。与此同时,产品-公益事业拟合度显著地调节了捐赠水平与道德提升感的关系,且该调节关系通过道德提升感的中介作用来进一步影响消费者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