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佛言祖语     
善男子!何者是菩萨摩诃萨十谛?所谓世谛、第一义谛、相谛、差别谛、观谛、事谛、生谛、尽无生智谛、入道智谛、集如来智谛,是名十谛。善男子!世谛者,所谓有限齐名数,为他人说,狭劣不广,是名世谛。第一义谛者,所谓甚深空相应法,无有限齐,不断绝处,非他因缘,平等一相,无有高下,不  相似文献   
102.
三、流通分(一)上座回心,求生净土1、皈依【论文】彼曰:我昔何罪,早昧真诠;宿有何福,得闻出要。愿厕门墙,执侍巾瓶。余曰:余有何德,敢当此说!但余之所言,皆宗诸佛诸祖。汝但仰信佛祖,宏扬净土,则无德不报,无罪不灭。昔天亲菩萨,初谤大乘,后以宏大赎愆。汝能追彼芳踪,我愿  相似文献   
103.
毛泽东与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世纪之初至今近两千年,与佛教毫无接触的文化人、世间人几乎越来越难以找到。因为即便你认为自己与佛教一点不沾边,佛教文化还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你周围,呼吸进你的肺腑,溶化于你的血液,浸润到你的肌体。这就是从事理论研究者常讲的“积淀”。佛教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必然与这文化一同被人们接受,想彻底分清是不可能的。借用一段旧诗,便是“两个泥菩萨,打碎再重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也分不得。”分不得便要正确认识,正确对待。政治伟人、文化巨人的态度和方法往往是一般人所关注的。只从现代来看,人们最熟知的孙中山、毛泽东、鲁迅就都有对佛教文化的看法,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领袖为什么这样讲,民众为什么这样传,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  相似文献   
104.
这是一位老出家人暮年的回忆,句句出自老人之口,字字发自老人之心。老人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有些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这篇回忆表达了老人对他一生最敬仰的虚云老和尚的怀念之情。回忆中讲到了种种奇迹。对于奇迹,不必去争辩真假,要紧的是理解它的社会价值,是崇善还是扬恶。能激发人们弃恶从善的奇迹,我们宁可相信它是真的。我们鄙视的是为奇迹而奇迹,甚或为私利而伪造奇迹。  相似文献   
105.
曹毅 《佛教文化》1993,(4):19-19
尊敬的何先生:您好。我在《佛教文化》第二期上见到了您给牧人主持的来信,慈父之心跃然纸上,令人感动。作为与您儿子同龄的学佛青年,我想谈谈我的一点看法。首先是如何走上学佛道路的问题。何先生认为何强是因为孤身寂寞的缘故,似乎学佛是为了填补心灵空虚。其实不然,佛教里的确有偏重信仰、膜拜,以及乞请佛菩萨加被等宗教色彩极浓的方面,但在其更多更广的领域里,却是逻辑性极强、事理俱明的修证导论,可以说不亚于近代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理论,且其所涉之广之深,非现存自然科学所能及所能究了。何先生之所以会有那种看法,是由于对佛法的以偏概全的不正确理解造成。  相似文献   
106.
笑与学佛     
我刚接触佛教时,妻子即说:“你还学佛呢,整天板着个脸,笑都不会笑。”这话让我震动。的确,佛门中也有怒目金刚,但毕竟很少,大多数佛、菩萨的相貌皆是慈眉善目,和颜悦色,让众生看了敬仰又欢喜,油然生起亲近心。这使得人们自然而然地把笑与佛紧密相联,把笑颜待人作为学佛的基本功之一。为什么要笑颜待人呢?佛经言:“内存慈悲心,外现慈悲相。”所谓“慈”即是给予他人快乐,所谓“悲”,不是悲观,不是悲哀,而是同情、怜悯受苦的众生,帮助他脱离苦难。显然,佛、菩萨之和颜悦色。  相似文献   
107.
胡同庆 《法音》2014,(4):56-61
正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关于弥勒信仰的造像和壁画很多。仅就经变画而言,便保存有《弥勒经变》多达98幅,同时还有大量的弥勒菩萨或弥勒佛塑像。这些壁画和造像,反映了自北朝至唐、五代、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弥勒信仰情况。一约在公元二、三世纪,印度和中亚地区已出现弥勒菩萨和弥勒佛的造像。随着佛教东渐,弥勒造像传入中国,到四、五世纪,弥勒造像十分盛行。敦煌地处丝路咽喉,佛教传入首当其冲,弥勒造像自然滞形于此,在北凉、北魏、北周等洞窟中所塑甚多。这与北朝盛行坐禅、求弥勒决疑的风尚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8.
铂净 《法音》2013,(1):25-29
峨眉山佛教自"文革"以后,经历了复兴、高潮的阶段,大佛禅院的建成开光,堪称峨眉山佛教的转折点。十多年前,笔者与永寿法师在一大片荒地上转绕,聆听法师对未来的设想,并最终定下大佛禅院纳入整个峨眉山修学体系的规划——将整座峨眉山视为普贤菩萨的金身,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大乘菩萨精神为指针,对这一  相似文献   
109.
上图为法门寺地宫捧真身菩萨身相上部仰莲瓣之錾刻图,仰莲瓣四层八瓣,系唐密金刚界曼茶罗定门十六尊与慧门十六尊图像,中间圆轮五字为金刚界五佛梵文种子字。 下图为法门寺地宫捧真身菩萨身相下部覆莲瓣之錾刻图。  相似文献   
110.
四、大小二乘修善断恶,闻思而修启慧增信法门包括大乘法门和小乘法门。虽然都是运度众生,但有很大的差别。如《大乘庄严经论》说:发心与教授,方便及住持,时节下上乘,五事一切异。释曰:声闻乘与大乘有五种相违:一、发心异,二、教授异,三、方便异,四、住持异,五、时节异。声闻乘若发心、若教授、若勤方便,皆为自得涅槃故;住持亦少,福智聚小故;时节亦少,乃至三生得解脱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