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法音》2014,(8)
正放生,顾名思义,就是把可能被宰杀、面临生死痛苦的动物解救出来,放归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汉地就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说法。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特别是在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倡导下,放生活动蔚然成风。佛教徒在放生之时,要按照佛教仪轨祈求三宝加持,帮助被放生的动物早日解脱轮回之苦。放生蕴含着佛教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慈悲情怀,自他相关、因果回馈的辩证智慧,善待生命、普  相似文献   
42.
随着五联网时代迅猛袭来,网络互动普及程度的提升,以及网民数量的飞速增长,特别是微信等引领的“微文化”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进入网络的“微时代”。面对“微时代”下微信等“微文化”对网络舆论的猛烈撞击,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思。  相似文献   
43.
互联网时代的宗教舆情,既与互联网的传播密切相关,也与其他网络元素、网络事件有关,比传统宗教舆情更为复杂。为了有效应对层出不穷、千变万化的互联网时代的宗教舆情,我们有必要从媒介技术与传播行动的关系视角,在深入剖析宗教传播媒介变迁的过程中,切入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技术背景,以揭示其成因、类型、特征、规律、问题等,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4.
刘晶鑫作品     
作品简介:上图:《credit card》图片装置51cm×32.4cm作品为一组通过拼贴组合手法制作的长宽为51cm×32.4cm,厚1.5cm的大型信用卡。作者希望借此组装置表现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消费时代,一次性产品、速食文化、卡式消费……已深入生活的每个细节,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45.
沙陶陶 《美与时代》2023,(3):115-117
在数字化时代,不同媒介相互结合与互动已经成为展览空间的必然发展趋势。结合中央美术学院跨媒介创意策展课题,探讨数字化时代展览空间不同维度的跨媒介性。就对象的跨媒介而言,主要是根据展览主题不同艺术领域的信息形成文本方案,并跨界转译至空间设计中。就叙事的跨媒介而言,指多感官、联觉体验运用于空间生成。呈现的跨媒介方面,主要是新媒介与新技术促进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未来,展览空间的跨媒介创新发展将是多维融合的。  相似文献   
46.
与丈夫相爱于大学时代,大学校园处在美丽的海滨,去沙滩上听潮并读书是我们爱情世界里的一道亮丽风景。背靠背静坐于沙滩,各执一本书,静静地阅读。海滩上阳光耀眼,海风中夹杂着一股腥味,潮声像从遥远的天边涌来,光脚丫捡贝壳的孩子静静地绕过我们,唯恐踩碎我们的静谧。这种背靠背的姿势把阅读引向一种广阔境界,引向一种心心相印的快乐与满足。  相似文献   
47.
春(局部)     
画中的少女在田野里休憩,面部没有一丝笑容.像是沉浸在对过去时光的思念里,身着维多利亚时代的时髦装束,与画面的风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和谐图画。  相似文献   
48.
严锡禹 《天风》2016,(7):22-23
元《至顺镇江志》卷九《僧寺·大兴国寺》抄录了《大兴国寺记》.大兴国寺为元代镇江之也里可温教堂,“记”即此教与寺的介绍.据学者研究,也里可温乃蒙元时代之景教.“记”的原文刻在一块石碑上,据说石碑已没入长江,马相伯先生曾亲见石碑拓片(见陈垣《元也里可温教考》).碑文录入《至顺镇江志》,可能不是原碑的全部,但大致内容与观点应无差别.  相似文献   
49.
学者们研究《鬼神之明》时,无论是肯定、部分肯定还是否定简文与墨家的关系,均多围绕墨家展开讨论。运用同样的逻辑进行分析,《鬼神之明》也可以是儒家的佚文或儒家别派的作品。春秋战国时期怀疑鬼神的公正、能力,甚至怀疑鬼神存在者并不鲜见,可见《鬼神之明》中"鬼神有所明有所不明"的思想不属墨家特有,而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少有识之士的共同看法,因而仅仅凭借"鬼神"思想来判定学派属性是靠不住的。当今学界判定学派属性,出现"鬼神"观念便联想与墨家有关,于是使用各种方法加以论证,甚至不惜"削足适履"。这种思维定式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50.
苏忠炙 《美与时代》2016,(10):135-136
一个时代的书法史能够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文化心态和社会状况。对于书法史的研究不应仅仅是研究他的书法文本和形式,更应当注重其书法创作的背景。从经济角度对晚明书法的本体范畴进行扩展性和延伸性的阐述,关注晚明书法在整个艺术文化史所呈现出的生命状态和艺术价值,因此将社会转型之际书法艺术的文化生态置于书家的经济生活之中进行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