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庄子>集解.该书成于南宋末年,内忧外患的时代处境,理学勃兴的哲学思潮,"六经注我"的学术氛围·使得<南华真经义海纂微>独具特色,在庄学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而"六经注我"的学风,也给<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2.
祖国的传统中医学具有几千年历史,博大精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内经》中已有大量阐述医患关系的内容。盛唐“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更是对医德、医风等作了最精辟的论述,有不少是和现代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相一致的,某种程度上甚至更胜一筹。可见中医学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和一套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也饱含着广博的思想道德精神及医学伦理知识,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医学人文精神提供了丰富理论和大量原始实践,对于缓和现阶段紧张的医患关系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3.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齐国也逐渐摆脱了西周传统的“亲亲尊尊”、明德慎罚等治国理念,开始寻求一种既能纵欲享乐、又能建立中原霸业、称雄天下的新的治国方式。齐国的人才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其一,从能力方面看,大至宰相、小至各行各业,凡有一技之长的人物都是人才;其二,从品德修养方面看,无论社会地位高低,凡品德修养者也是人才;其三,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观经历了重德到重才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观的得失与齐国的盛衰紧密相连,虽距今两千多年,但其中的某些人才思想,如重视人才的治国理念、重用德才兼备的上层统治者的治国实践以及对什么是人才的深层思考,等等,仍对当今社会有种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4.
一、影片简介 1963年初春,芙蓉镇上"芙蓉仙子"胡玉音的米豆腐摊前拥挤不堪,她美丽热情、服务周到,而对面的国营饮食店却因服务态度不好而门庭冷落,经理李国香对此十分恼火.  相似文献   
165.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呜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  相似文献   
166.
结构基因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的划分,割裂了"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实践上容易造成结构基因组学大功告成的误解."后基因时代"的提法,在科研思维方式上还容易误导人们追新逐热,急功近利.这种提法也是医药企业追逐商业利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7.
走出半人时代--对知识与道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人们在对知识与道德的关系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分歧。笔者认为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能正确地理解知识的概念 ,没能摆正知识与道德的关系。近代以来盛行的科技理性主义进步观 ,片面夸大科技知识的作用 ,忽视道德的作用 ,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 ,也导致了“半个人”的出现。要走出“半人时代”,必须正确认识知识与道德的关系 ,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8.
王志敏 《天风》2003,(12):19-19
旧约时代,有一个人名叫阿摩司,他只不过是个牧羊的,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门徒。但主的呼召临到他时,他就撇下羊群,远离自己的家乡,来到北国以色列,宣告神的话语,成为先知(摩7:14-15)。还有一人名叫大卫,是一个在旷野牧羊的人,主的呼召临到他,他就不再牧放羊群,被膏立为以色列的君王,牧养上帝的百姓(撇下8:7)。主的呼召临到阿摩司,是为了让他做先知,宣告上帝的话语。主的呼召临到大卫,乃是膏立他为君王,让他治理国家。服侍以色列民。阿摩司和大卫都接受主的呼召,却一个奉献做先知,一个奉献做君王。并没有都去做先知,也没有都去作君王,但主的旨意却成就在两个人的身上。可见,主呼召我们,乃是要在我们身上成就他的旨意。  相似文献   
169.
回族穆斯林题材的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结合的独特形式,是电影模式的艺术表达。同时,回族穆斯林题材的电影,作为回族文化的一个展映面,无疑是对中国穆斯林群体的最好展示。  相似文献   
170.
全球化迅速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影响着人们的国家认同建构。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具有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稳定性, 在全球化时代受到的冲击更大。一旦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偏低, 就会影响跨界民族的国家情感, 危及边疆地区甚至国家的社会稳定。本项目拟通过4个研究, 预期实现以下目标:①将国家认同分成文化认同和公民认同两种成分, 并编制符合民族实际状况的跨界民族国家认同问卷; ②探讨民族认同、穆斯林认同在群际歧视知觉与国家认同间的中介作用; ③理清民族内隐理论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④探讨管理体制、民生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政策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并尝试建立跨界民族国家认同数据库, 及时把握跨界民族国家认同的动态建构过程。研究结果对完善民族政策、开展宣传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