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王鑫 《哲学研究》2022,(1):77-83
义利之辨是儒家哲学传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漫长而丰富的诠释史与研究史中,本文试图回归与关注的是朱熹对《孟子》首章“造端讬始之深意”的解读。与通常停留在道德伦理与政治哲学等层面对义利的理解不同,朱子关于义利的思考与其心性论特别是理气同构的生成论紧密相关,从而呈现出超乎寻常的思想品质。通过朱子对仁义与利心生成论意涵的揭示,“义利之辨”所指向的人在道德活动中的抉择问题实际转变成了是否朝向人的生成本真而共在的问题。这也使儒家哲学传统中关于“义”与“利”的探讨获得了真正本质性的分判与说明。  相似文献   
722.
《周易》哲学本质上就是有关"生命"的道德哲学。《周易》以"生"为体,从伦理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意义与价值,从而确证了"顺天"之于人之当为的根本意义。"顺天"也即"顺性命之理",因为"性"与"命"皆是天道在不同向度上的表现或要求。因此"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人的生命存在之应然,也是人之生命最完美的终极表现。而其途径即"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也即顺应天道之"正"。"养正则吉"可视为《周易》生命伦理的工夫原则,它不同于现代物理与精神"养生",这是一种涉及养万物之生、万民之生、个体身心兼养的全面的"养生"。《周易》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改造自然和处理人工干预生命进程等生命伦理问题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23.
伍守阳是明代后期著名的内丹家.伍氏三关修炼论是其丹法的核心内容.伍氏对三关修炼功法次第以及化暴化神之理等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发前人未发之秘.伍氏三关修炼论反映了那个时代道教内丹学的特色;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4.
《学海》2016,(3):196-203
本文对意第绪语作家S.昂斯基于1913年创作的戏剧《恶灵,或介于两个世界之间》从托寓的角度进行解读,认为作者在这部剧作中植入了完整的17世纪沙巴特运动的框架,意在曲折说明其同时代犹太人的信仰与17世纪犹太人对假弥赛亚的信仰类似,二者皆不能把他们从现世的痛苦中解救出来。同时,通过传统的内容与戏剧这种象征现代性的艺术形式的结合,作者表达了他对现代世界中留存的传统犹太宗教和生活的复杂态度。  相似文献   
725.
李刚 《哲学研究》2012,(2):54-60
<正>正义问题是当下中国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说到科学发展观,人们会马上想到生态环保、绿色GDP、调整结构保增长,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等。其实,这些都还不能说是科  相似文献   
726.
在容忍中抵抗,是后期西田对待当时法西斯主义的基本态度。对"世界新秩序之原理"的探讨是西田哲学中现代性追求的重要表现。在这种原理中一方面要论证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合理性和日本精神的世界性,同时又力图从所谓"世界性的世界形成主义"这种全体主义中分辨出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乃至个性自由的意义。西田哲学以独特的辩证方式来弥缝其中的矛盾,正是一种苦闷的象征。  相似文献   
727.
陆畅 《哲学动态》2023,(7):65-75
记忆与遗忘构成了宋明理学道德修养工夫论中的内在张力。理学家对道德本体之记忆与修养工夫之遗忘的两层划分,有助于厘清其间的纠葛。本体记忆在经验层面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展现自身,并决定了经验层记忆内容的变异。由于经验中包括记忆在内的体验活动具有指向性(指向时间中的外物)、属我性(归属于自我)等特征,理学家在讨论遗忘工夫时,从“忘我”和“忘物”两个向度展开。他们通过解构经验层的自我和将道德自觉提升到前反思的直觉状态两种方式,获得“遗忘”的直接性,又通过对道德习性的培养获得本体记忆的道德主宰性,从而巧妙地解决了道德意识直接性与清晰性(主宰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728.
石介,生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卒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字守运,号徂徕,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历任郓州、南京(商邱)推官。因丁忧归耕徂徕山下,在家教授《周易》,学者称徂徕先生。后得到富弼、范仲淹等人的荐引,入为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学者从之甚众。为人笃学有志向,乐善疾恶,遇事敢说敢为,曾作《庆历圣德诗》,称颂一时名臣。 石介是宋初的学者、文学家。  相似文献   
729.
《美与时代》2021,(2):I0001-I0001
一、杂志简介《美与时代》城市版系郑州大学主管,郑州大学美学研究所、河南省美学学会主办,美与时代杂志社出版的城市建设专业期刊。为适应当前城市发展需要,经河南省出版局批准,美与时代杂志社推出城市版。《美与时代》城市版拥有一大批专家、顾问、学者,为城市建设发展献计献策,研讨把脉,将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730.
《论语》凡二十篇,有三十一处与音乐相关,且往往礼乐并说、诗乐同存。音乐不仅关乎抒发情志,更与德性增进关系密切。尤为重要的是,音乐被赋予了正统、权威的地位和严肃的政教意义。孔子"美善一体"的主张构筑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以艺术的形式使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并构建出中国诗学世界中的德性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