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伊斯兰教是真主选择,并赐福给人类的宗教。真主说:"真主所喜悦的宗教,确是伊斯兰教。"(3∶19)孝敬父母是伊斯兰教强调的道德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伊斯兰教提倡天道与人道结合。信主拜主是穆斯林天道之首,而孝敬父母则是人道之首。孝敬父母也与天道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天地代主育物,父母代主育人。《古兰经》不仅把孝敬父母提高到仅次于拜主的高度,而且详细阐述了孝敬父母的原因,即父母对子女的恩亲。  相似文献   
222.
《易传·系辞》中以"日月之道,贞明者也"表达了其对政治的一种思考。日月交错不息,光照万物而不已。为政者法日月之道,其由"明"来沟通天地,使得天地不闭塞,由此居于天地之间的人们才不会受限于人的机制,为其现实社会所固化,而可能向着更为广阔的天地之道敞开自身。为政者以"明"来治理天下,其最终的目的是天下之人自明其德,从而将治天下转化为了每个人自治自正的过程。个人的自明不已源于人所本有的自然之性,天地交通无碍则"明"自显,个人之性命因而能够各得其正。王者以开通天地之道为务,积极营建富有生机的天地之境域,万物于此相互沟通而无阻,明王治天下的政治智慧从而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223.
定州清真寺的四个“全国第一”马生祥河北省定州清真寺,坐落在定州市的东西主干道中山中路西段与南北主干道清风路交会处。而在1343年前,定州尚无正式礼拜寺,仅有三间堂宇作礼拜用。到元至正年间,形成"回回之人遍天下,而此地尤多"的局面,故原礼拜殿已不敷使用...  相似文献   
224.
解文 《美与时代》2016,(9):58-59
文人画是最具东方意趣之美的绘画样式,明清大写意花鸟画在构图、笔墨、线条等方面体现出了意趣之美,画家运用简练概括、酣畅淋漓的笔墨,恣意的挥发耐人玩赏,在逸笔撇脱中表达出微茫惨淡的意趣,蕴含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  相似文献   
225.
张曦 《世界哲学》2016,(4):136-144
欲望满足理论是解释"人类福祉"概念的主要理论策略。相对于替代理论方案来说,欲望满足理论具有优势。它既不像快乐主义理论那样承诺了一种纯粹的主观主义,又不像客观主义理论那样屈从于"家长制"的批评。通过"欲望"概念所兼有的命题性涵义和态度性涵义,欲望满足理论同时能够说明"生活之善"的"真实性"和"个体性"。但是,"欲望满足"受制于某种第一人称界定的"受益条件",从而存在自身的理论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一些学者试图发展出"信息充分条件下的欲望满足理论"。这个表面看起来是一种修正方案的论证策略,却将欲望满足理论带向了彻底失败的境地。  相似文献   
226.
许至 《孔子研究》2016,(5):13-19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且与安身养性、社会交往、宗教信仰、安邦定国等密切相关。饮食乃人存续与发展之根本,饮食之道不仅能挺立生命,而且能助益于处理丰富的伦理关系,同时其内蕴的道德意涵可引导人们走向道德之域。人在与家庭、社会、自然、宗教等不同层面的对象交往时,依据饮食之道所展现的伦理特质,树立了生机原则、返本原则、人情原则与等差伦理原则。与此同时,饮食之道应用于自然食物采猎、家庭生活、政治燕飨与祭祀祈福等场合,又能发挥出修身、教化与调和功能,最终指向天地、神鬼、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27.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信仰的基本认知范式,也是理解儒家思想的关键所在。本文试从孔子“三畏”入手,通过梳理先秦语境——“巫的传统”、阐释“天人之合”的内在脉络、揭示“圣人形象”的伦理处境,指出孔子以“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三个范畴转换了西周“德性—礼乐”文明传统的基本范式,开创了“圣人—仁学”的天人模式,但同时也给后人的信仰实践留下了许多模糊的空间。  相似文献   
228.
张柯 《哲学研究》2022,(2):97-108
海德格尔于1930年10月8日发表重要演讲《论真理之本质》,在与此演讲密切相关的次日聚会中,人们讨论了一个主体间性问题,即“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移置到另一个人的位置中去”。海德格尔为此解读了《庄子》“鱼之乐”(濠上观鱼)文本,不仅对该问题作出肯定回答,而且照亮了《论真理之本质》的晦涩旨趣。国际学界对这一事件有诸多解释,但既有解释都未解决一个根本难题,即海德格尔对“鱼之乐”的解读何以同时做到既回答了主体间性问题,又照亮了《论真理之本质》的晦涩旨趣。本文通过把《论真理之本质》的旨趣明确为“从存在领会到存在历事之转向”,首次解决该难题并重构海德格尔对“鱼之乐”的解读思路,进而揭示其中更深层的意蕴。海德格尔基于“历史性切近”立场对《庄子》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堪称东西方思想对话的一个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229.
有元一代,由于蒙元王室的大力提倡与崇尚,佛教盛行,正是在佛教兴盛的氛围之中,刘基得以与丛林高僧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有同乡之交、诗文之交、书画之交,还有因平定战事而结交.尽管刘基与众多方外高僧有契交,但止于赋诗唱酬、游山玩水而已,这就是典型的传统儒家的“以文会友”.令人吊诡的是,刘基始终不通佛理,也不能对佛教进行同情的理解.所以,只能站在儒家狭隘的道统立场之上,毫无章法地批评、排斥佛教.  相似文献   
230.
侯才 《哲学动态》2012,(11):5-10
一哲学何在?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曾被马克思誉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被黑格尔誉为"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的光明"和"人的本质的自觉"。但是,在中国现阶段,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哲学不仅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远离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被严重地疏远化和边缘化了。这种状况的存在有其主客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