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李兵 《现代哲学》2006,(4):108-112
明代心学是批判程朱理学的产物。不但心学的建构是与书院密切关联的,而且面对官方的禁学,心学的代表人物及其门人纷纷创建、修复书院以传播心学,使心学成为明代的显学。为解决书院研究、传播心学与教授科举应试知识的矛盾,心学家主张将书院应试教育与传播心学结合起来,二者互为表里,使书院在研究、传播心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2.
成人性用品研发的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愈益刺激了人们追求享乐的欲望.男女对性爱满意度的关注,催生了民间医家在继承传统春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发各种适应社会需要的成人性药品,并以著作的形式加以推广普及,性药品的开发也反映了明代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3.
有明一代,心学特盛。学界对于白沙、甘泉心学与阳明心学的契合上颇有佳作,但对于康斋、敬斋二人的心学与阳明学的相似处似乎未引起重视。事实上,康斋、敬斋的心学与阳明学存在不少相似处。康斋的理在心中、心具此理思想为白沙、阳明心学的大明提供了思想资源。吴康斋"理在心中"思想通过门人娄一斋、胡敬斋与陈白沙等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一种崭新的心学思潮。吴康斋门人弟子的"本心即理"说与"理心本一"论为王阳明"心即理"说的兴起提供了知识上的可能。吴康斋心性学诸多范畴也与阳明心学概念一致。吴康斋由工夫而证本体的理契于心的感悟与王阳明"心即理"功夫进路有相似性。所以,吴康斋等人的理心合一观已入精微。吴康斋确实开启明代心学,是明代理学的开山人物。阳明心学风行天下,崇仁心学的知识论背景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14.
明清时期是一个多宗教的发展时期,既有长久以来就存在而被视为异端的佛道回回,又有被视为邪教的各种民间宗教团体。这时期新入华的天主教因为各方面的因素,其在华境地时好时坏,而大致徘徊于佛道回回与各种邪教民间宗教之间。既享受过"容教诏令"的保护,也经历过被视为邪教的艰辛,中西文化交流的这段历程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5.
齐、鲁同是酉周初分封于东方的两个城邦,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春秋初期,齐、鲁由两个城邦变成两个大国。相邻大国的地理位置注定了他们既抗争又结盟的复杂关系。这里所说的“春秋初期”,指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春秋纪年始到齐桓七年始霸,即鲁庄公十五年(公元前679年)这一历史阶段,计四十余年。此时期,齐历僖公、襄公、桓公三朝,鲁则经过隐公、桓公到庄公。此一阶段,齐由弱到强,终成诸侯霸主;而鲁由强变弱,逐渐失去了领袖诸侯的政治地位,理清这一时期的两国关系,对于我们理解齐桓称霸的背景,以至了解整个春秋时期列国形势都有重要意义。 以下仅就《左传》所见,把春秋初期的齐鲁文化关系梳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6.
张春明 《中国宗教》2018,(12):70-71
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青花瓷产生了动人的艺术魅力。明代青花瓷,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青花瓷由最初的"外销瓷"逐渐扩展,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使用的"内销瓷";从最初汲取海外文化因素,交汇融合,到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化,形成中国瓷器的新品类,正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青花瓷器在审美上体现庄重崇高、清新雅致,是我国瓷器制造史上的典型类别。  相似文献   
117.
田青 《佛教文化》2016,(6):110-113
另一个充分说明中国音乐受到禅宗“简约”之风影响的例子,是古琴减字谱的出现。中国古琴谱的出现,可能很早。明代朱权刊行《新刊太音大全集》,原为宋代田芝翁编《太古遗音》,其中辑录唐人论琴及指法资料多种,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明代袁均哲曾为其补注。其中谈到古琴谱的来源时说:  相似文献   
118.
徐晓鸿 《天风》2009,(10):42-43
艾儒略(Giulios Aleni,1582—1649)是在中国教会史上易被忽略的人物,虽然他不像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1591-1666)、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等传教士在宫廷产生影响,但在士大夫中“再也没有比艾儒略更受学者欢迎的”,《圣教信徵》甚至称之为“西来孔子”,“这样高的尊称,连利玛窦也没有获得”,可见其在中国文人中的人气之高。  相似文献   
119.
本文从唐伯元的治学经历入手,探讨他的学术、思想的渊源与主要内涵:唐伯元心性论的基本结构,他对性与身、心与物、理与欲的看法;在此基础上,他将修身看作一个包容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渐次扩展的过程,以此为孔门学问之要旨;因此,他批评阳明学派“以心为学”的倾向,并着力推崇“礼”学,以礼为儒者内外双修、成己成物的必须遵循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0.
若水 《中国道教》2004,(2):24-27
明代,道教势力强大,道教空气浓厚,自唐宋而盛的“三教一家”思潮,仍然深刻地促成着明代各宗教流派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明代道教与儒门心学更是相互影响、彼此吸收,从而促进了明代学术和思想的整体深化。道教内丹学向儒家心性学的倾斜,以及儒家心学对道教内丹学的吸取和转化,都彰显出明代道教与心学的互动特性。一、明代正一道的心学意蕴道教自元代中后期起,便逐渐归为以符为主的正一道和以内丹修炼为主的全真道。进入明代,这种格局,更为官方所确认。明统治者偏爱斋醮法术,故正一道颇为受宠。然而与其贵盛相对照的是,正一道对道教的教理、教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