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语言认知加工过程中的早期皮层电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荣宝  彭聃龄  王春茂 《心理科学》2001,24(6):667-672,653
在一项通过事件相关电位的N400考察双语者的语义表征的实验研究中,我们偶然发现两个早期成分与语言语义和形式认知加工相关。一个是在140毫秒左右达到峰顶的负波(N140),另一个是在190毫秒左右达到峰顶的正波(PJ90)。前者反映了被试对语义的初级分类与评价的神经认知过程;后者则反映了对语言形态的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572.
自然物体分类的ERP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功能。该文主要就近年来自然物体分类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情况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与自然物体分类有关的ERP早晚期成分;接着讨论了快速视觉分类的加工机制,认为前馈机制在这种复杂分类任务的视觉加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最后详细介绍了两个分离的视觉加工机制,认为自然物体的视觉分类在不同时程涉及不同机制:即首先是任务无关的早期知觉加工过程,其次是任务相关的、类别无关的加工机制,与被试的决策有关。也讨论了这两个分离的加工过程涉及的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573.
抑制控制能力是指个体为实现特定目标对干扰性优势反应进行抑制的能力,是一种高级认知能力。该文综述了对非人灵长类抑制控制能力的研究,从抑制控制能力的行为表现,生理机制及其发生、发展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供了一个从演化的角度理解人类的抑制控制能力的视角。  相似文献   
574.
Kern J G, Cohen J D, MacDonaldⅢ A W, Cho R Y, Stenger V A, Carter C S. Anterior cingulated conflict monitoring and adjustments in control. Science, 2004, 303(13): 1023 ~1026 该研究对前扣带回(ACC)在冲突监控中的作用进行考察。许多研究假定,前扣带回负责监控冲突的产生,进而引发更强的认知控制的需要,促使其它脑区(如背外侧前额叶和顶叶)进行神经和行为活动上的调节。然而,对ACC的活动能否预测随后的控制一直存在争论。该文采用STROOP颜色命名任务,控制了重复效应,结果发现,与冲突相关的ACC活动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575.
大脑皮层与内脏关系的脑机制是揭示心身疾病和心理疾病的重要依据。本文综述了经典条件学习与期待性恶心与呕吐的关系以及实验性恶心与呕吐的研究方法。作者认为,实验性恶心与呕吐结合脑成像技术是研究大脑皮层与内脏关系神经机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76.
汉英语言内及语言间重复启动效应的ER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名母语为汉语的被试参加了一个混合语言的语义判断任务,关键词用汉语和英语呈现,然后重复这些词(语言内或者语言间)。比较词汇第一次呈现、语言内和语言间重复产生的N400波幅的差异发现: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内重复启动效应差异不显著,而两种方向的语言间重复启动效应存在不对称性,从英语到汉语的重复启动效应显著大于从汉语到英语的重复启动效应,这与双语表征的非对称模型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577.
锚定判断中的心理刻度效应:来自ERP的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曲琛  周立明  罗跃嘉 《心理学报》2008,40(6):681-692
当前主要有两种理论解释锚定效应的发生机制:锚定调整启发模型和选择通达模型。同样,锚值可能是自发产生的,也可能是外部提供的。本研究用两个ERP实验分别探讨了不同精细程度的心理刻度对自发锚定加工和外部锚定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在自发锚引起的锚定加工中才出现心理刻度效应:在目标呈现后250~800ms之间,精细心理刻度比粗糙心理刻度诱发一个更大的波形正走向,支持锚定调整启发模型。在外部锚引起的锚定加工中,没有出现心理刻度效应,却出现了一个与通达有关的N300成分,支持选择通达加工模型。总的结果支持了锚定加工的双重属性:锚定判断是主动调整还是选择通达取决于不同的情境  相似文献   
578.
范照  沈政 《心理科学》1998,21(6):515-519
如果要走出人工智能在感知觉领域的困境.就必须认识到人类特有的受生物现实约束的认知特点。综合分析各种证据表明,知觉和客体识别的本质不是分析千差万别的局部特征,而是提取环境中的大范围不变量(早期为拓扑特性检测),形成并存贮一定原型表征;颞叶皮层在灵长类这种不变性知觉和原型表征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79.
陈兴时  张明岛 《心理科学》1997,20(3):259-264
1概述[1]SUtton(1965)发现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以及Kutas(198o)开创的N400。已为研究者广泛应用。在两年工作基础上,后来研究者对事件相关电位的工作又不断延伸、扩展,进行了种种技术性改良。本文介绍的认知电位(RecogniltronPotentials),实质上也是对上述P300,N200和N400技术系列改良的结果,发生于N200和P300之间的正相电位。这项新的脑电反应是由本文作者之一HJ·Davis博士所在实验室的Rudell教授于1990年首次描述的,即有意义的图像如字、画、卡通等等都可以诱发出这个电位,而无意义的对照图像包括,被试不曾学过的…  相似文献   
580.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对幼儿到大学六个年龄组的儿童青少年进行了事件相关电位P_(300)测定.结果发现:反映大脑认知功能的事件相关电位P_(300)各成分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从而进一步说明了认知发展的特点与大脑高级神经系统活动功能发展特点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