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1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11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68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72篇 |
2011年 | 95篇 |
2010年 | 71篇 |
2009年 | 57篇 |
2008年 | 78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67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方东美哲学思想的道家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方东美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哲学思想的精神,其理由是:方东美对孔 子后从孟子直到当代新儒家整个儒家传统基本上持一种批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否定的态度,而 他对于道家思想在整个中国学术史上的作用不仅全无批评,而且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热烈的歌颂; 方东美是依据道家的开放心态来批评宋儒的固陋狭隘的心量,批评儒家以“道统”观念排斥异端;他 认为中国文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哲学与艺术的综合融贯,在艺术才情上儒家不如道家;在他看来,讲哲 学就要讲本体论,而且更得讲超本体论,儒家仅仅停留在本体论的层面上,道家则既讲本体论又讲起 本体论。方东美哲学思想的灵魂是道家的哲学思想,他追求的是道家的精神境界,自觉地在思想上。 精神上和艺术才情上与道家思想认同。 相似文献
22.
从仁的四个层面看普遍伦理的可能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儒家伦理是德性伦理 ,它的核心是仁学。仁学是一个较大的思想体系 ,有四个层面的基本内容。这些不同层面的内容可以同西方伦理进行广泛的比较与对话 ,亦可以互相补充 ,为普遍伦理的建立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中 ,“亲情”之孝是人间关怀得以形成的自然的情感基础 ,“忠恕”之道则是人间交往的普遍原则 ,“爱物”之情为生态伦理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 ,“万物一体”之仁则为实现人与人。 相似文献
23.
近几年,学术界对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丰硕成果。然而,问题并没有解决,争论还在继续。有些学者认为未来的21世纪,人们的思想观念将发生重大飞跃,往昔的传统文化无疑将成为历史的陈迹,从而完全被博物馆化了。有些学者则认为,人类历史不能割断,文化也有其不可断裂的连续性。然而,在这世纪末期,有许多人为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命运而忧虑,也有许多人对此持乐观态度。事实上,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争论,有利于对儒家文化与现代化这一课题的深入讨论,也有利于各种学术观点的自我完善。鉴此,笔者试图对此发表个人看法,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24.
子张之儒,韩非列为儒家八派之首。然而,孔子批评“师也过”(《论语·先进》),孟子说他只得“圣人之一体”(《孟子·公孙丑上》),而荀子则斥他为“贱儒(《荀子·非十二子》)。这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其主要原因就是子张之儒在继承孔子的基本思想宗旨的同时,又对孔子的某些思想作了能动地发展,从而偏离了原始儒学所遵循的精神。本文即根据这一认识,就子张之儒对原始儒学继承与偏离的问题作些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25.
儒家伦理是一个多元一体的伦理系统,它兼具德性伦理和德行伦理、意图伦理与责任伦理。儒家伦理学无疑是一种德性伦理学,但是它也是一种以行为为中心的德行伦理学。而儒家所阐发的行为伦理构成了儒家德行伦理学的核心,它所揭示的"行""为"和"行为"范畴的义理,鲜明地体现了儒家责任伦理所包含的做事、不做事、应做事等本质规定性,充分体现了高度的实践理性智慧。儒家行为责任伦理体现为三大层面:一是行为责任伦理的基本规定,二是行为责任的内容指向,三是行为的责任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26.
《学海》2019,(3):68-73
立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政治现象。它通常以德性论的伦理样式塑造着人的志业追求和精神生活。然而,个体德性论视阈中的立志只是在与自我相涉层面,关联着我们做人的观念,一旦扩及更广大的社会和人类意义上的事业追求和精神生活,往往遭遇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困惑。故澄清立志之为德性的本质,还需拓展其文化政治意义。儒家有千年一贯的立志德性传统,其德性诠释的逻辑是"以‘心’‘之’‘道’而成‘德’"。然而,其自己本位的个体德性论局限亦颇为明显。故欲超越传统德性论诠释,就需要将立志的个体德性论视角与时代总体性文化政治意义相结合。青年马克思和青年毛泽东的立志范例提供了经典诠释。立志的文化政治意义在于:立志活动只有超越个体德性论视角,才能走出自我中心主义的阈限,将个人志业的追求和人类解放的事业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7.
先秦儒家诸多道德观念与道德要求得到中华民族的广泛认同和长久传承,有些直至今天还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体现了先秦儒家的道德认同智慧:如从"天人合一""人性同一""己他相通"角度回答"人为什么要认同道德",从现实人伦建构道德理论体系,形成"伦—道—德—行"道德认同模式,提出"家国天下"道德认同目标,形成"内修"和"外铄"道德认同机制等。这些智慧在如何确立道德认同基点、树立共同道德价值目标、形成道德共同体、增强道德文化自信等方面对当今社会的道德认同构建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8.
以308名大学生为被试,以《大五人格问卷》、《儒家心理资产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为工具,考察人格特质、儒家心理资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五种人格特质与儒家心理资产的八个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2)儒家心理资产八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指标相关不同;(3)爱人、务民、崇德、学等儒家心理资产维度在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总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是对《论语》管理智慧实证化的创新性尝试。 相似文献
29.
安乐哲提出"儒家角色伦理"范畴,是对儒家伦理的一种误读。角色伦理强调人在社会整体中的地位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义务,因此,它是一种消极的义务伦理。儒家伦理则经常突破人的社会地位和礼仪规范的限制,自愿地承担为他者的责任,因而是一种积极的责任伦理。安乐哲误读产生的根源则在于他没有真正把握住儒家伦理学中内在于生命的仁心,而在人生外部寻找儒家伦理的根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