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普遍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吃咒”,它是藏族传统司法制度中“神判”方式的当代遗存.当前,作为一种宗教色彩鲜明的传统习惯,“吃咒”既反映了当地藏族群众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又是一种具有“神灵祭献”特点的“过渡礼仪”.不仅如此,从藏族“吃咒”的当代实践来看,它除了继续保持争议事实认定、特定纠纷解决等传统功能以外,还在紧张结构的舒缓、社会风气净化及纠纷预防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2.
马王堆帛书《缪和》《昭力》中的"子"即是孔子,其中蕴涵着大量孔子易教思想,这些思想可以和其他古籍中所见孔子思想相互印证而又富新意。孔子晚而好《易》,不仅出于个人宗教情感之需要,更主要的是他对易之教化作用的阐扬。挖掘这两篇中的孔子易教思想不仅可以推动帛书《易传》的进一步研究,更可以深化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3.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获得幼儿教师工作事件,通过开放式调查获得教师对这些事件的真实行为反应,并采用德尔菲法对事件和行为反应进行筛选,经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得到由34个情景共103个行为反应项的幼儿教师胜任力情景判断测验。测验的信、效度检验表明:(1)测验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2~0.85之间,全测验为0.95;(2)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测验的结构效度符合测量学要求,效标关联效度交叉验证表明,测验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  相似文献   
194.
沈海燕 《法音》2008,(8):19-22
天台智者大师诠释《法华经》的目的,旨在将佛陀整个说教看成一个前后连贯的体系,其判释各种教相即是对一代佛教作体系化的梳理。大师之判教相,即是设立三条判教的标准,以为诸教有关教化方法和内容性质的特征做纲领性的定位。一曰根性融不融,二为化道始终不始终,三是师弟远近不远近。以下分述之。  相似文献   
195.
王继 《现代哲学》2020,(1):105-112
胡塞尔的触觉观是常常遭到忽视的一个主题。提到现象学直观,一般会将其与视觉联系起来。但在胡塞尔的诸多文献中,视觉与触觉经常成对出现,而且他认为触觉是元感觉场,强调触感知相对于视感知的优先性,进而将触摸行为视作实践活动的基础。不过,胡塞尔的这些表述大多是零散、不完善的。本文将通过触觉的双重立义特征来探讨其元感觉场地位,引出其作为元实践场的意涵;然后着眼于元实践区域中对象和主体两个维度的原初显现,将触觉优先性放入机械力和能力如何被给予和类比的问题中进行解释,以此对触觉在实践中的基础地位做一个新的系统性阐发。  相似文献   
196.
天台智者非常重视佛教与外道的区别,在对三藏教的判释中阐述了佛教相对于外道的优越性。就产生而言,外道起于对因果的错误见解,而佛教则是由于佛正观因缘悟道而产生;就内容而言,三藏教戒定慧三学诠因缘生灭四谛之理,能引导人们出离生死流转之苦海,而外道戒定慧虽有邪正之分,但都不能出世离苦;就修行而言,三藏教有四门入理,佛依悉檀因缘善巧设教,而外道之四门皆无悉檀因缘;就次位而言,三藏教念对初心成就,既已远胜六师外道。智者认为,佛教与外道优劣虽属天悬地隔,但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相似文献   
197.
尹君伟中博士和我同学于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我们曾共同度过了三年愉快的时光。久未联系的他,近日送我一本新书,书的名称叫《警察伦理学导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我一开始对这本书并未引起多大兴趣,因为我曾经也浏览过几本关于警察伦理的书,感觉无非就是把伦理学的一般理论直接“运用”到警察领域而已,只要对一般伦理学理论有基本了解的人,并不需要去仔细看这样的书,就知道作者要说些什么,因此给人了无新意之感。  相似文献   
198.
“佛教与精神文明”笔谈会的多数文章已经在上期和90、91年《法音》上陆续发表。其中多数文章是从某一个方面的专题研究,本文作者尝试从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总体关系上作一研究,文章特别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佛教从开始传入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逐步与中国原有文化接触、交流而最后融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对我们认识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有很大意义,特别在今天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很大历史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