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不动声色     
从气象上看,不动声色比张牙舞爪更具大气象。尽管,不动声色也会浮在面上,我宁愿相信,内里,它有气韵氤氲,有风骨流转。八百疏狂,敌不了一丝内敛。三千喧闹,大不过满怀岑寂。不动声色,是念佛人脸上的无限江山。不动声色,是历尽劫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讨论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统一规律在抗原和抗体产生机制中的体现的基础上,提出关于细胞信息跨膜传递特异性机制的假说:第一信使可能由有限的基本单位构成,其信息的特异性可能通过有限的信息中介的组合来得以体现,效应部位也可能因具有特定的信息中介结合位点的组合而产生特异的细胞效应。本文最后为这一假说的证实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天(上帝)之微观“天”与“上帝”在古人心中,是非常原始的观念,他们认为天或上帝是无限完善的神,创生宇宙人类,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他的意志降在人身上,即是天命,天命表现于芸芸众生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上,即行善避恶。天或上帝与其他神灵不同,上帝是唯一的至上神,而其他的神灵不只一个,古人相信上帝之下,派有众神管理宇宙事物。如:山川之神、日月之神,古人肯定天地万物之发生,是上天使之发生,万物的存在、自然律和道德的存在、人类的命运,在天或上帝身上才能找到最后的理由。在他们心中,这是一位有位格的、主宰性的至上神…  相似文献   
14.
6.是其之所是与表示但与此先于原初的这个关系不还是一种收回(r啨cup啨ration)吗?①让我们将此更仔细地察看一下。应承者之应并不把这不同时话题化,就好像这不同时是被留下来的、被记住的或被历史地重构出来的一样。此应不能进行话题化或进行把握。但这不是出于软弱无力;对不能被容纳者而言就无所谓容纳能力。此一非现在之为不可把握是由于其无比巨大,或由于其“无比(superlative)”卑微,或由于其———例如———善,而善即无比(lesuperlatif)本身。此一非现在在这里是不可见的,是被分开的(或神圣的),并因此而是一非起源(non-origine),是无…  相似文献   
15.
先刚 《世界哲学》2015,(2):13-21,160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并在19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一场思想运动。传统上经常不加批判地把哲学家谢林看作是这场思想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本文分析了德国浪漫派的主要代表(F.施菜格尔、诺瓦利斯、施莱尔马赫)的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的"糟糕的无限"),以及这些思想与谢林哲学的分歧乃至严重对立,以此表明,谢林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相似文献   
16.
朱刚 《哲学研究》2022,(5):94-105+129
与现代哲学中各式各样反主体性和解构主体性的流行做法不同,列维纳斯以保卫主体性为其哲学宗旨。但列维纳斯所保卫的主体性既不是作为存在之环节,因而可以还原为存在的主体性,也不是自身被视为原则、根据、本原的主体性,而是一种别样的主体性。在列维纳斯哲学后期,这种主体性一方面被视为“存在的例外”,体现在我对他人的说、感受、切近与替代之中;另一方面是对无限的见证,是无限由之发生的方式。如果我们把列维纳斯所说的“主体性”视为中国哲学中“心性”的对应物,而把“存在”或“无限”视为中国哲学中“道体”的对应物,那么列维纳斯这里主体性与存在以及主体性与无限的这两种不同关系,正可视为“心性与道体”在西方哲学中的两种可能。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实世界和人类精神活动之基础,"存在"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最基本和最高的范畴。由于本质主义的发展,存在被看作具有某种一般形式的实体,"实体论"取代了存在论。在西方哲学近代的"认识论转向"中,主体在主客二分的模式内寻求和思考"实体"的根源,实体论转向了"认识论"。在现  相似文献   
18.
勒维纳斯以提倡“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和对他人的无限责任引领了当代法国哲学中伦理学的复兴.勒维纳斯在关于无限责任的概念基础上通过第三方的引入,建构起一种政治的可能性.这样的一种政治又因奠基在无限责任的基础上而使得正义的实现变得既必须又艰难.这种无限责任和艰难正义的结合产生了勒维纳斯独特的伦理政治.  相似文献   
19.
吕小康 《心理科学》2012,35(6):1502-1506
假设检验思想的提出者Fisher与Neyman–Pearson在统计模型的方法论基础、两类错误的性质、显著性水平的理解、以及假设检验的功能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 使得心理统计中最常用的原假设显著性检验模式呈现出隐含的各种矛盾, 从而引发了应用上的争议。心理统计不仅需要检讨现有检验模型的模糊之处和提出其他补充性的统计推论方式,更应注重反思心理统计的教育传统, 以建立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统计应用视野, 使心理统计为更好地心理学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20.
王丁 《现代哲学》2023,(6):89-98
在德国唯心论产生的最初阶段,斯宾诺莎同时作为谢林与黑格尔哲学的典范影响了他们的体系建构方式,尤其是谢林的“同一哲学”。但谢林在继承斯宾诺莎的同时,也延续了斯宾诺莎那里无限者自身与特定无限者,即实体与属性之间关系未得澄清的疑难。这一疑难促成谢林晚期哲学对神与自由概念的重新思索。伴随着谢林最后的思索,在他眼里曾经作为体系本原的“实体”概念,就被转化为描述终极偶然性的“不可预思之在”,而这意味着德国唯心论对于斯宾诺莎的接受和处理最终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