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西晋咸宁~太康之际,在朝中执政的“竹林名士”扶植下,玄学贵“无”派滥觞,于元康~永嘉之际风靡士族上层社会,其学术思想为何晏王弼贵“无”论与阮籍嵇康“元气”自然论的融合,与崇“有”派政治上共济而学术上颉颃。贵“无”派具有政治团体与学术流派双重性质,是西晋后期的学术主流派而非政治当权派,但是永嘉南渡后,作为“中兴名士”的主体建立了东晋王朝,并对江左意识形态的玄学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302.
野蔬入馔     
即使是用时令鲜蔬作为入馔原料烹制的菜看,也并非都可以成为居士菜中的上品,就像我曾提到的那几款用嫩丝瓜烹制的菜肴,也只有丝瓜炒鲜菱角仁和丝瓜炒鲜核桃仁才能有此殊荣。用其它时令鲜蔬烹制的菜肴,虽然还有多款是居士菜中的上品,但是否堪称上品,与入馔的原料取得之难易,菜价之贵贱并无关系。北京居士菜就有不少用野蔬烹制的上品菜肴。当年北京的野菜,只要能破出功夫,自己采去,根本无人  相似文献   
303.
朱成明 《世界哲学》2017,(5):150-159
"有宗"与"无宗"的区分是印度古人对自身知识和实践情势的自我理解。作为固有传统,这一区分在宗教层面虽得到现代学界的接受,但从哲学层面看,它并不充分。在对两者作出充分的语文学及哲学分析后,这一区分可以追踪到印度宗教哲学的"实事本身"——超越、至真。通过对奥义书哲人与佛陀教诲的原则性回溯,可以看到,"有""无"大防是宗派性和教条性区分,而在本源精神上,奥义书(及商羯罗)与佛陀(及龙树)的智慧保持着根本的一致。  相似文献   
304.
《学海》2017,(5):134-140
在苏格拉底-柏拉图那里,他们的伦理学不仅建立在他们借以清理、审定"神话神学"的"理性神学"基础上,而且以他们所追求的"知识"为基础。后面这一点一直规定着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的思考。不过,在苏格拉底-柏拉图这里,这种"知识"被严格区别于日常经验中的知识,他们把后者称为"意见"。他们心目中的真知识,也即被他们当作伦理学之基础来探究的那种知识,实际上被当作一种"全视角"或"无视角"的"知识"来理解和追求。虽然以这种知识为基础的伦理学在确立伦理规范这一工作上并无所成,但是,我们却可以说,希腊人正是在追寻这种"全视角知识"的努力中确立了科学,从而把人类带上了以具有自身同一性的概念去展开、理解世界的道路。  相似文献   
305.
吴郡 《佛教文化》1997,(1):30-30
忆故人遥夜万山静斜楼一隅深清音发霜雪悲气没墟城黄叶仍台树青灯自古今焚香来下指泪复高吟癸酉秋尽,携琴登山石门。小想而归,云洞遗址犹存霜叶为席琴作枕兴来有意访高僧薛荔代迹封残刹溪涧新鹏续法音辗转红上有泪送达白日我而今曲终不见音何去峰上人家是庶民一劫悲欢一佛身黄花翠竹养精神曾知兴替添茶话未许琴棋作孽深长住处犹无住处将来人是过来人莫嫌芦获秋容浅白浪高天护雁心琴台无处可安弦下有黄泉上有天境入极时孤且默疑逢绝地豁而宽幽微久契约请泪旷越初闯了夙缘~笑雷奇常住世春兰秋月几曾问 持叶精舍诗草选@吴郡  相似文献   
306.
本文尝试以熊十力和章太炎的思想为中心,分析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生生”论与“无生”论对峙的状况。首先勾勒了熊十力对章太炎的批评,指出在这种批评中已经透露出“无生”与“生生”两种观念之对立。以此为引子,较为系统地梳理了章太炎思想中的“无生”论和熊十力思想中的“生生”论的脉络,揭示了现代思想史上“无生”论和“生生”论所抵达的深度。最后探讨了两种思想对峙所处的时势条件,从而为当前思想语境中理解“生生”问题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307.
《无求子伤寒百问》作者朱肱,著成后于政和元年上呈朝廷。蔡京大加称赏,即令顽行。李仁仲之子云:蔡京此令受到太医的阻挠,因而京大怒,政和二年改医官之称,不复与文臣齿。然蔡京高举绍述的政治大旗,在学校、官制、财政等方面做了许多改革,官制改革是早有意图,不会仅因一本书的问题大动干戈,但《无求子伤寒百问》事件当是导火索。  相似文献   
308.
四、尸罗波罗蜜4.1 大乘并不重视戒律:尸罗即戒律,大乘僧人并不太重视戒律。大乘初起时秘密撰造了许多所谓佛说经,又公开撰造许多论书,但是并不忙于订定自己的戒律条文。后来也有托名弥勒造《大乘菩萨戒本》,那是后来很久的事情。而大乘初期,他们的僧众出家还必须到某些部派寺庙里受戒,才能正式取得比丘身份。大乘僧人所学习的戒律也是以某些部派戒律为课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自己独有的毗奈耶,足见很不重视。《论》对尸罗波罗蜜的说明是“尸罗好行善道,不自放逸。  相似文献   
309.
历代学者关于《论语·颜渊》"片言可以折狱者,由也与"以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的注疏存在诸多分歧。结合春秋时期的狱讼实践以及孔子在其他场合的论说可知,"片言可以折狱"系孔子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子路断狱之能,大意为可以用三言两语裁决狱讼,解决纠纷;"必也使无讼乎"则意谓让人停止争讼,而非彻底消除狱讼之产生。  相似文献   
310.
妙觉 《佛教文化》1994,(1):46-47
看过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一书,又看见孙玺龙先生《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一文,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二者所表达对金刚经的解释,虽然言辞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并无大区别。倒是不太清楚孙先生要“遥祈南老先生慈谅法正”之处究竟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