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佛教是一个特别讲因果、重伦理、修慈悲、非暴力、求出世解脱的宗教。她传入中国两千多年来,与以重伦理、尚仁义、讲忠孝、谋三立(立德立名立功)的儒家和重修身养性、讲自然和谐的道家  相似文献   
32.
人居无径处     
青山万木纵,人居无径处。森林是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在它的垂护下,万物健康生长。在森林的深处,常有人家, 这就像动物毛皮之中寄居的小动物一样,在密林中生息繁衍,他们没有一条固定的路联系山里山外, 绕过每一棵树都是一条全新的路, 即使有一些前人走过留下的路, 也是不能走一辈子的,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山路不是高速公路,没  相似文献   
33.
看了《评禅外说禅》和《禅是被说坏的》两篇文章后,颇有一畅胸臆的念头,于是忙不迭地拟好了这个题目,但正要落笔时,却又犯疑了,反观一下,我有什么资格呢?我于禅有那么一丁点了解吗?实在是有一个“禅”来供我评说吗?自答曰:“无!无!无!”似乎这样一来,我是无话可说了。但是且慢!无话可说亦是有话可说。是不是禅我不知道,但还是不妨陈一家之言。抛砖引玉,恐怕不致大罪。永明延寿大师偈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后来的憨山大师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34.
有的人摊上了好事儿、喜事儿,或真的"心想事成"了,就手舞足蹈,喜形于色;若遇上倒霉背运、遭殃受难的事儿,立马心烦意躁,满面愁云。这种人有喜则喜,有忧则忧,不饰遮掩,感情外露。这岂不是做人的坦诚与真实?对于这般赤裸裸的、从里到外透着真实的人,人们历来看法有别、褒贬不一。有人喜欢含蓄荣辱不惊的人,认为他们深沉稳健理智,心里藏得住感情的千变万化,终成大事。有的人虽然不公然反对有城府、含而不露的人,  相似文献   
35.
武华 《佛教文化》1995,(5):14-15
市声喧嚣,独留此一处的幽静! 矮墙迂回,似长长的围绕起来的手臂将满园的春色揽于怀中;将深柳塘和深柳堂揽于怀中;将金陵刻经处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揽于怀中。 雨霁日暮时分,客居南京的我,一种孤云无托东流西荡的漂泊感倏地涌上心头。为遣此愁怀我漫步金陵刻经处。我6月20日从这里离开,何苦8月20日又重来?  相似文献   
36.
史经鹏 《法音》2014,(6):26-30
正竺道生(355?-434)是中国南北朝初期的高僧,在《大般涅槃经》传到南京之前,即倡言"一阐提亦有佛性"的佛性悉有论,被后人称为"涅槃圣"。《涅槃经》的主题之一是法身常住,那么道生的法身观是否受到此经的影响?本文将在此问题意识上重新观照道生的"法身无色"和"佛无净土"思想。对道生此二说,汤用彤先生略引经证,然仍有未尽之处[1]。兹分别论述。一道生对法身和色法的观点,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其中以日本学者古田和弘及木村宣彰等为代  相似文献   
37.
世间万物本无界限,是人类抱着认识世界的目的,给各种物体命名、定义各种概念,于是才有了界限,使生活成为划分界限的过程。生活经验因此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这样不仅离间自我,也离间他人,甚至是世界。自我的觉识被分割为许多对立的范畴:主体-客观、生命-死亡、  相似文献   
38.
宋代道学以天理作为性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这暗含了两个困难:一、与传统儒家经典之间的矛盾;二、性之本体至善无恶,那么恶的来源何在。道学中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必须面对这两个困难,并给出解答。本文以张九成"性善之善不与恶对"的思想为例,通过张九成与二程、张载、杨时、朱熹、胡宏等思想家的比较,展现性善论在宋代发展完善的思想脉络,并厘清道学对以上两个困难的解决途径。特别是通过讨论恶的来源问题以及善恶究竟是实质义还是形式义,来分析二程、张九成、朱子与胡宏之间对性善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39.
野心家取向指员工以非绩效取向的方式追求职业生涯发展的倾向。具有野心家取向的个体其生涯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坚信仅仅依靠绩效很难得到提升,需要运用组织政治行为、印象管理以及欺骗操纵策略获得晋升与高的绩效评定等级。对雇主的信任、感知到的组织公正、对生涯发展机会的感知、个体的交换意识、大五人格特质、马基雅维利主义以及原发性的精神病态等均会影响员工采取野心家取向的生涯发展态度。该取向雇员的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内在工作动机、工作卷入度及组织承诺都比较低,而离职意向却很高,这会给组织带来消极后果。未来需从野心家取向的研究方法、变量与生态效度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0.
在宋明儒学中 ,“无善无恶”之说有两义 :一是对本体“至善”之遮诠 ,一是指境界上的“虚而无执”。以此两义来衡量蕺山的思想 ,可发现蕺山具有丰富的“无善无恶”思想。虽然他有不少言论是批评此说的 ,但均未能切中“无善无恶”说的本义 ,而是在王学末流之弊的当下刺激下有为而发的 ,非称理而谈。因而 ,也就不能据此否认其有无善无恶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