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葡园文艺     
《中国天主教》2009,(4):39-39
主的爱像无边的慈海,让我们每天都平安愉快。只要在他的指引下航行,惊涛骇浪里我们不会摇摆。人生之船会遭受风吹日晒,触上暗礁更会带来沉没之灾,唯有依靠大能的救主,苍茫的大海才会变得温顺可爱。  相似文献   
152.
通过简要重述不同文化语境中异端与正统的概念内涵变化过程,说明在基督宗教和中国文化的语境中,这两个概念内涵的差异,进而说明对于异端和正统的基本内涵理解带来传统中国文化对信仰融合度和均质性的理解。以此为基础,提出以下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在面对中国宗教或信仰文化时,我们以源自基督宗教传统、并且带有明确基督宗教传统内涵的概念展开讨论,对于理解中国的信仰文化与历史在多大程度上会造成误解?这种误解的根源是一种在学术研究中出现的"削足适履"式概念套用带来的问题,还是在信仰特质理解意义上"张冠李戴"式的文化语境的错置?进而提出概念的重置可以从什么程度上凸显中国信仰文化的特质和进一步理论反思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3.
如果人们在近代中国哲学思想的脉络中读解近现代中国佛教思想史,则近现代中 国佛教的思想活动也就是近代中国哲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近代中国佛教思想活动 的解释和理解作方法论的省察,对于广义的中国哲学研究也就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思索的意义。本 文结合作者多年来研究近代佛教尤其是欧阳竟无先生佛教思想的经验,对此作了认真的探索。文 章将近现代佛教学者关于中国佛教思想史的理解范型概括为三个类型:即欧阳竟无的范型,陈寅 恪的范型及牟宗三的范型,作者在对以上三个范型所作批判省察的基础上,最后提出了一个“面向 中国佛教思想创造自身”的新理解范型。  相似文献   
154.
各位教友,今天是我们普世教会欢度圣母玛利亚始胎无染原罪的庆典,这是令我们欢欣鼓舞的日子.虽然无染原罪的恩典是属玛利亚个人的,但我们众人同样分享着这份恩宠,因为无染原罪的玛利亚给我们带来了基督的救恩,使我们藉着基督,通过洗礼,挣脱原罪的束缚,而成为天主的子民.在此将临期内,我们庆祝这一盛典,意义更加鲜明,效果更加显著.早在第八、第九世纪,东西方教会就开始庆祝这一瞻礼,而教宗克肋孟十一世,在1708年将这个瞻礼通令普世教会庆祝,教宗庇护九世,在1850年12月8日将圣母无原始胎定为信德道理.真所谓人类因一个女子的背命而趋于死亡;…  相似文献   
155.
《老子》形上学思想的主题是“无”。“无”是最具普遍性、深刻性、本原性的命题 ,“无”之规定不是任意的 ,在“混成”和“象”、“应当”、“言说”三个维度上被限定 ,具体展开为“道”形上学 (包括宇宙论 )、道德形上学和“言语”形上学 ,在中国哲学史构筑起一个相当完整的形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6.
马一浮是20世纪中国的一代儒宗.他一生始终以六艺之学统摄一切学术,以发明自性为为学宗旨,完全漠视20世纪以来以西方哲学的概念框架、问题意识来整理、阐释中国传统学问的学术主流,笃守读书穷理、悟证笃行的为学方式,批评时人为学是徇物外求、舍本逐末,并讲学著述、兴办书院,培育圣贤种子,以传承六艺之学.他迥异时伦的学术取向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57.
在修行佛道的过程中,需把握好对内、对外两个方面的关系。首先,修行就是修心,是在我们内心努力;同时,修行也离不开外在的条件,必须依靠师友,才能走得上去。所以我们既要注重内心的修持,  相似文献   
158.
未涉而立之年的于建华,于1991年5月8日礼谒早年在闽亲近过弘一大师,现任菲律宾信愿寺方丈的瑞今上人,皈依了佛、法、僧三宝,瑞老赐法名智凯。建华自皈依佛门后,便发愿用书法和篆刻来宏扬佛法,并刻了方“以笔墨作佛事”图章以示愿心。智凯居士力用戒、定、慧三无漏学来断除贪、嗔、痴三毒的种种惑业,去寻找本自清净的自性。在现实生活中,他无缘消受歌场舞厅、卡拉OK,反而换来六根清净之趣;无缘消受宾馆酒楼、山珍海味,由此反获质朴清健之乐……闲暇时,智凯居士勤敏礼佛参禅,焚香诵经,挥毫治印,反倒觉得“日日是好日”,可谓“春暖花开夏鹃啼,秋月玲珑冬雪清”。  相似文献   
159.
雷默 《佛教文化》1993,(1):11-11
“一石激起千重浪”,张中行先生的大作《禅外说禅》印行已非一日。至今尚未听到有批评意见,但张先生在本刊发表的《禅的“禅外说”》却引来不小的反响。惟贤法师是重庆市著名的大和尚,一位德高望重的佛学前辈,他便不顾酷暑高温、挥汗如雨,写了一篇《评〈禅外说禅〉》。见仁见智,本是十分正常的事,只是若干年来大家对批评与反批评都看得过重,特别是与政治挂了钩,闹得不辩则已,辩则必求一边倒,十分不自然,不舒畅。本刊如今偏要做个不偏不倚的东道,各路英雄尽可一展身手,倒要让世人将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看个明白,品个究竟。我们希望各方辩者都能畅所欲言,说个痛快;也相信各方读者都能独立思考,想个清楚。倘若有对批评的反批评或对批评的助批评,只要写得认真,论得精辟,一律欢迎。  相似文献   
160.
以“有”“无”论“道”,始于老子。老子把“道”看作是“有”与“无”的统一体,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他还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同上,第四十章)。庄子亦以“有”“无”论“道”,认为大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庄子·大宗师》)。又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庄子·天地》)。后来,东晋葛洪承继老庄之说,强调大道是“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