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通过操纵记忆提取的条件,本实验比较了自我参照、他人参照和无参照(褒义/贬义)任务下的记忆效果.结果发现:(1)自我参照编码在再认测验中出现了显著的提取优势(F(2.41)=6.097,p<0.01);(2)自我参照编码在颜色一致/不一致判断中未出现显著的提取优势(F(2,41)=1.039,p=0.363);(3)再认测验中,颜色不一致旧词的再认辨别力高于一致条件(F(1,41)=3.139,p=0.084).  相似文献   
102.
2006年12月,伦敦的建筑师、作家马库思·米尔森拜访了政治理论家、政治理论教授尚塔尔·墨菲.在威斯敏斯特的一系列谈话中,他运用他最近的研究--"作为一种替代的空间实践形式(spatial practice)的冲突性与非共识性参与"--作为他的出发点,询问墨菲关于民主生活以及她对她所谓的"矛盾性共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3.
短时记忆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晓丽  陈国鹏 《心理科学》2002,25(5):616-617
人们对短时记忆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Ebbinghaus。他在记忆研究中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发现读一遍能够记住的音节数是七个,这一结果成为广为人知的短时记忆的容量。后来人们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与很多复杂认知活动有关,这使得研究者更加关注短时记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研究记忆广度、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区分,全部报告法、分散注意法是当时的主要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4.
寿星     
初夏寻幽青羊宫, 芳草古木碧葱葱。钟磬声声三清殿, 清静虚无生凉风。白云悠悠说法台, 道祖千年留仙踪。瞑目石凳浓荫里, 坐忘尘俗万念空。青羊宫寻幽@无吾道人  相似文献   
105.
无生源论认为生命是自然化合而来的.要使这一假设成立,需要解决以下悬而未决的难题:一是由无机物和简单有机物合成生命小分子存在的问题;二是由生命小分子合成生命大分子存在的问题;三是由生命大分子聚集合成原始生命存在的问题;四是由原始生命进化成细胞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6.
陈兵 《法音》2007,(12):4-11
诸法无我,为佛法三法印的核心,此所谓无我,应为真俗两大方面的统一。就真谛言,无我之"无"所否定的,是众生误认的即五蕴、五蕴中、五蕴外常一自宰之"实我",此实我非有;就俗谛言,假我非无,此  相似文献   
107.
宣隆佛 《法音》2004,(11):42-47
一、“缘起”“无自性”“空”外教靠全能的神来救助自己,“信即得救”,而佛教重视自力修为,不靠外力恩赐,追求的是“智慧得解脱”。此所以佛教深邃的理论与外教迥异。佛教理论的基础是缘起论,佛经中对“缘起”的解释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缘起  相似文献   
108.
本文系统探讨了庄子的言意观,认为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从道“无”的本体论出发,区分了大言与小言、大知与小知等概念;揭示出知或不知在道与言之间的中介地位,并进一步区分了两种“意”,肯定在知性名理范围内,言可尽意,而在形上超验领域,则言不尽意,特别是“得意忘言”论的提出,大大超越了老子,对魏晋乃至整个中国思想史、美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的言意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哲人对人类生存方式内在困惑的较早的本体论思索,比西方早了二千年。  相似文献   
109.
离职曾被视作组织中的"问题"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传统离职研究更关注通过改变员工的态度来减少离职,进而降低离职对组织产生的负面影响,具有鲜明的组织立场。然而离职的本质是员工个体的决策。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面对更加多样化的生涯选择,员工在离职决策中的主体性更加凸显,离职研究需要重回决策者中心,重新聚焦决策者:(1)以决策者为中心探讨离职影响因素;(2)探讨决策者制定离职决策的内在过程;(3)关注员工离职的实际行为及后果。  相似文献   
110.
本文尝试对章太炎民族主义主张的复杂性进行解析,试图揭示出章太炎民族主义思想的深层结构和核心旨趣[1]。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是在与立宪派的康有为和梁启超、持"金铁主义"说的杨度、无政府主义者以及严复的自由主义的论辩中确立自身内涵的。他用"历史民族"、"政治民族"概念取代"天然民族"和"文化民族",深化了近代思想界关于民族主义的认识;同时他又通过对民族主义与无生主义关系的阐发,确立起一个贯穿民族主义、导引民族主义的"齐物平等"政治理想,从而为民族主义赋予了一种伦理性的内涵,超越了近代民族主义的自我封闭想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