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大乘起信论》树立“体用不二”的心体论,统一染与净、觉与不觉、体与用,提出“真如本觉”和“染净互熏”的新思想.真如能随缘而入生灭流转,染而不染,又能以内在的本觉智性和熏习力实现沿流而返的自我救赎.通过真如熏习的内在机制与本觉自证的修行实践,众生可返染成净,实现心灵的净化,共同建设人间净土.  相似文献   
282.
韩康伯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注解在其思想体系当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的阐释还有不足之处,只注意到韩注思想的一个方面——道是“无”,阴阳是“有”,所以,阴阳不是道,道是阴阳存在的根据。本文力图结合孔颖达对韩康伯注所作的疏,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阐释出韩注思想的另一个方面——道不能脱离阴阳而存在,谈“一阴一阳”就是为了把握道,道始生万物的功用的呈显是借助于阴阳的。只有阐释出韩康伯注解这两个方面的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韩康伯的思想。  相似文献   
283.
《华严经》第五十一卷记载说,古印度的悉达多太子出家后,在菩提树下打坐了七天七夜,思考人生的哲理,在第七天清晨,看到了东方的启明星,大彻大悟,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意思是说,所有的生命,都有觉悟者的智慧德行相状,都原本纯净无染。但是由于有了妄想颠倒执着,而迷失在红尘,不能回到初心。  相似文献   
284.
海德格尔在"真理"问题上立场之改变标志着其"存在"运思的转换,根本说来,这体现在此在(Dasein)之"此(Da)"的意义置换:<存在与时间>中,"此"意味着此在生存论诸环节的敞开;<论真理的本质>中则意味着存在之澄明.由此,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追问从"此在之真理"过渡到了"存在之真理",也即是从间接说及存在转移到了直接去说存在、存在的命运.  相似文献   
285.
甘绍平 《世界哲学》2006,(1):109-111
本文针对《无本质的应用伦理学》一文的引文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86.
虚云和尚是我国近现代名僧,他对国家、对社会、对历史和宗教文化,做出过重大的贡献。至今云山万重之中,都有他播撒的佛光,惠泽人间。 他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号幻游。他的父亲萧玉堂世居湖南湘乡,为梁武之后,于清道光(1821—1850)年间任福建泉州知府。母亲颜氏夫人年逾四十无子,平日礼佛,常祈祷观音大士。一日她梦见一个长须青袍人。  相似文献   
287.
开店搞经营,就要会"折腾",并善于"折腾",即使在生意特别好的情况下,也要主动"折腾"一下。那么,什么叫"折腾"呢?通常来讲,"折腾"具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指没事找事,翻来倒去,改来改去……总之,就是重复做一些无意义、不必要的事情。但笔者在这里所说的"折腾"一词却是"好"的一面,是一种进取、一种创新、一种变革,是奋斗不息,  相似文献   
288.
十方堂     
本文介绍了藏传佛教寺庙十方堂的建筑、塑像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289.
吴根友  周衿瑶 《哲学动态》2023,(8):42-51+127-128
先秦哲学思想中,对“孔子梦与不梦见周公”的诠释,经宋明儒的注解,主要体现为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的两种路径。“庄周梦蝶”与“真人无梦”的两则故事,从人生哲学与道德修养的两个角度来看,则主要体现了庄子的怀疑主义哲学倾向和追求绝对道德理性的倾向。而荀子“心卧则梦”的命题,主要表现为追求绝对认知理性的倾向。这三位哲学家有关“梦”的叙事,以及后人对其有关“梦”的叙事的解释或说明,表面上看来并无多少关联性,但从精神现象的角度看,其主旨却是相当统一的,即将“梦”视为非理性的精神或意识现象。不过,宋明诸儒对孔子梦或不梦见周公叙事的解释或说明的思想解释史,却透露出一种可取的“释梦”态度,即从理性的角度去解释人的精神现象之一的“梦”的义涵。因此,中国哲学史上与“梦”相关的思想论述,似可被纳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使作为精神现象之一的“梦”也可以进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290.
曹剑波 《宗教学研究》2002,8(4):110-115
本文通过对“无”这个概念的不同含义的发掘 ,认为哲学史上的“无”含义有三大类型 ,第一类是万物皆有 ,而无无的“无” ;第二类是有无统一的“无” ;第三类是万物皆“空”的“无”。并从变化发展和物质存在形式二种角度探讨了有无统一的“无” ,从本原、语义、自性三种角度探讨了万物皆空的“无”。在此基础上 ,分析比较了对作为道教和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的“无”与作为佛教基本概念的“空”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