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武华 《佛教文化》1995,(5):14-15
市声喧嚣,独留此一处的幽静! 矮墙迂回,似长长的围绕起来的手臂将满园的春色揽于怀中;将深柳塘和深柳堂揽于怀中;将金陵刻经处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揽于怀中。 雨霁日暮时分,客居南京的我,一种孤云无托东流西荡的漂泊感倏地涌上心头。为遣此愁怀我漫步金陵刻经处。我6月20日从这里离开,何苦8月20日又重来?  相似文献   
52.
史经鹏 《法音》2014,(6):26-30
正竺道生(355?-434)是中国南北朝初期的高僧,在《大般涅槃经》传到南京之前,即倡言"一阐提亦有佛性"的佛性悉有论,被后人称为"涅槃圣"。《涅槃经》的主题之一是法身常住,那么道生的法身观是否受到此经的影响?本文将在此问题意识上重新观照道生的"法身无色"和"佛无净土"思想。对道生此二说,汤用彤先生略引经证,然仍有未尽之处[1]。兹分别论述。一道生对法身和色法的观点,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其中以日本学者古田和弘及木村宣彰等为代  相似文献   
53.
哈吉们,真主恩赐了你们,使你们完成了朝觐功课,你们将得到真主的喜悦和宽恕,真主说:“你们在举行朝觐的典礼之后,当记念真主,犹如记念你们的祖先一样,或记念得更多些。有人说:‘我们的主啊!求你在今世赏赐我们。’他在后世,绝无福分。”(2∶200)在这节经文中,真主命令哈吉,完成朝觐功课后多多地记念真主。  相似文献   
54.
世间万物本无界限,是人类抱着认识世界的目的,给各种物体命名、定义各种概念,于是才有了界限,使生活成为划分界限的过程。生活经验因此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这样不仅离间自我,也离间他人,甚至是世界。自我的觉识被分割为许多对立的范畴:主体-客观、生命-死亡、  相似文献   
55.
拉比尔·萨尼 第一讲赞美安拉,他把拜功作为其男女穆民众仆必遵的天命,并使之成为正教之柱,善功之本。  相似文献   
56.
朱马达·乌拉 第一讲赞美安拉——独一万能的主,伟大而强有力的主,尊贵至赦的主,全知一切内心活动和隐秘的主。他知道每个女性的怀孕和子宫的收缩与膨胀。一切事物在他那里均有定量。他以其大能创造众生,以其智慧治理万事。  相似文献   
57.
宋代道学以天理作为性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这暗含了两个困难:一、与传统儒家经典之间的矛盾;二、性之本体至善无恶,那么恶的来源何在。道学中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必须面对这两个困难,并给出解答。本文以张九成"性善之善不与恶对"的思想为例,通过张九成与二程、张载、杨时、朱熹、胡宏等思想家的比较,展现性善论在宋代发展完善的思想脉络,并厘清道学对以上两个困难的解决途径。特别是通过讨论恶的来源问题以及善恶究竟是实质义还是形式义,来分析二程、张九成、朱子与胡宏之间对性善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58.
本研究以现代教育心理学体系为框架,采用资料整理法,对梁启超的学习心理学思想进行了分析归纳。从中可以看出,梁启超重视学习兴趣,并把无所为、不息、深入研究、找朋友作为保持兴趣的方法;认为做学问的人应具备明敏、密察、别裁、通方等能力和忠实、深切、敬慎、不倦的习惯;并总结出了立志、善观、持敬、明义理、养成读书兴趣等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59.
北京西山八大处有"画像千佛塔遗址",赵朴初和陈垣考证,这是《辽史》记载的咸雍七年(1071)辽道宗置佛骨之"招仙浮图"。半个多世纪以来,此观点为史学界奉为圭臬。以画像千佛塔遗址及其发现的"露盘"、"牙匣"等文物为研究对象,探讨辽金时代舍利崇拜、供养和瘗藏方式,对"招仙"其地和"善慧"其人作深入剖析。研究发现:"画像千佛塔"并非"招仙浮图","招仙"不在燕京;"露盘"不是塔刹上的相轮;藏置"牙匣"者,乃金朝初年来自五台山的善慧大师。  相似文献   
60.
在宋明儒学中 ,“无善无恶”之说有两义 :一是对本体“至善”之遮诠 ,一是指境界上的“虚而无执”。以此两义来衡量蕺山的思想 ,可发现蕺山具有丰富的“无善无恶”思想。虽然他有不少言论是批评此说的 ,但均未能切中“无善无恶”说的本义 ,而是在王学末流之弊的当下刺激下有为而发的 ,非称理而谈。因而 ,也就不能据此否认其有无善无恶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