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美善之辩     
《大希庇阿斯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美的可能性,以"美是难以说清的"结尾。《会饮篇》审视了爱与美的关系,爱的阶梯的终端是绝对纯粹永恒的美本身。《理想国》说明通过辩证法可以通达善本身。柏拉图从形而上学二元论出发,划分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一方面,柏拉图提出了美本身和善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柏拉图没有彻底认识清楚"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关系,没有解释明白美和善的确切区别和联系。总体上讲,柏拉图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使其将善置于美之上,美本身与善本身在终极意义上才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32.
中国钢琴曲作为具有中国风格和民族神韵的钢琴作品,不仅具有形式与主题的民族特色,而且更深层地体现为形式与内容相融的美学意蕴。中国钢琴曲的美学意蕴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国钢琴曲因此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并成为其表现形式之一。中国钢琴曲的美学意蕴可以概括为"水的意象"、"和的美学"、"善的追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3.
儒家言孝,以舜为至极。孟子继承孔子论舜之孝,说"大孝终身慕父母",同时提示我们将视角从"天子"转回到"人"与"子"这样更根本的身份意识中来;宋儒罗豫章则揭示出"天下无不是底父母",除了自我身份意识,父母本身的意义也被凸显;其后如朱子、王船山论孝,便无不本于此义。父母之"无不是"与天地之"无不仁"相当:子女为父母所生,父母如有"不是",便是生生之德有欠缺,子女也不可能生而为人。正因为父母"无不是",孝子才可能由衷地"终身慕父母"并要求"得乎亲"。但所谓"无不是"又并非愚孝,相反,人子须从此出发肯定自己,尽力成就父母之所赐而"践形";另外,父母之"无不是"也内在地要求人子"谕父母于道"而"顺乎亲",这就包括谏亲之过。舜之孝行所诠释的即是"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一语,这也是其何以成为万世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34.
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康德一方面指出人性中的趋恶倾向是普遍的,是人生而具有的,另一方面却又坚持认为这种趋恶倾向是人自由地招致的,因而可以被归咎于人。问题在于,如果人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种普遍的趋恶倾向,它如何可能是人自由地招致的呢?这个问题可以联系康德的人性论和他的自由概念而得到回答。人的双重本性是康德论述人性善恶的基础,感性和理性是人性的两重维度,它们体现了人性中的张力。人的意志必然受到感性本性的影响,这是人性中普遍的趋恶倾向的根源。然而,如果没有人对自由的应用,任何颠倒都不会造成,有的将仅仅是理性与感性的并存,没有孰先孰后,也就无所谓善恶。因此,人性中的趋恶倾向既是普遍的,又是人自由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35.
管月飞 《世界哲学》2015,(2):146-152
宽恕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待"恶",尤其是"极端恶"上。鉴于奥斯维辛之后,一些人主张无原则的宽恕,威森塔尔提出:什么人有权利宽恕?按照他的观点,除了受害者任何人都无权代表他人宽恕,因为"真正的宽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而出于诸如政治考量、利益算计的宽恕从来就不是宽恕。以"宽恕"的名义要求或指责受害者是不公平的,甚至可能成为对施恶者的变相支持。必须承认,在人类社会的价值体系中"正义"仍是最重要的基石。  相似文献   
36.
桑德尔和罗尔斯在正义与善问题上的激烈争论,本质上是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的争论。罗尔斯从正义原则是独立于人们的各种善观念、善目的的角度论证正义优先于和决定人们的善观念、共同善目的,而桑德尔则通过批评罗尔斯所预设的自我观的个人主义性质,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双方的理论代表了国家治理原则研究的两种基本路径。对人类社会中的理性、利益、规律的一般关系和历史运动进行深入分析,是正确研究正义与善之间关系的更加合理的思路,这也正是对双方理论进行批判式融合的可能性所在,因而也是国家治理原则研究的第三条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7.
黄幸平 《天风》2012,(6):58-59
认识神,仅仅是个神学主题吗?是属于少数人研究的课题吗?不是!认识神,不应仅仅是供少数人研究的"神学课题",更应当成为每个人的"人生主题"。正如先知何西阿的劝勉:我们务要认识耶和华,竭力追求认识他(参何6:3)。认识神,就是认识神的独一、又真又活、永存不变、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至圣、至善、至纯、无形、无体、无欲、无量、无限、有慈爱、有恩典、有怜悯、有忍耐、有信实、有公义、有威严等。  相似文献   
38.
善与恶     
南山和尚有两名弟子。 一天,大弟子外出化缘,得了一担鲜桃。他挑着桃儿乐滋滋地往回赶:路过李家庄时,大弟子忽然内急,只好把一担桃子放在树荫下,自己找地方方便去了。  相似文献   
39.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虽然人们在平等理论上纷争不断,但是人们聚讼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什么的平等?”这一问题上,其中约翰·罗尔斯的“基本善的平等”是一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在当代平等理论的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以阿玛蒂亚·森等人为代表的能力分析路径看来,罗尔斯的平等观忽视了人际相异性,并没有注意到那些拥有严重能力缺陷的人的需求.实际上,森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罗尔斯的平等观,罗尔斯的平等观能够容纳森的批判,只要扩展罗尔斯的基本善的指标,就可以将森的能力分析路径包括在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罗尔斯的平等观是免于批判的.  相似文献   
40.
一般认为,创造世界的上帝是绝对的善,他不可能在世界上创造出恶,那么,世界上存在着恶应该怎么解释呢?奥古斯丁的答案是,恶就是善的匮乏,就是非存在.善是模仿统一的秩序.作者以此为起点,梳理了奥古斯丁的一些思想,包括上帝、绝对真理(Veritas,Truth)、真理(verum,truth)、善、恶、理性、感官、本性、秩序和无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作者也澄清了一些学者对奥古斯丁善恶形而上学的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