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81.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兴起,许多企业开始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提升品牌吸引力,获得消费者认可和喜爱.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企业责任形象对消费者响应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企业责任形象能够积极影响消费者响应,而且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长期关系方面.消费者企业认同是影响企业责任形象与消费者响应关系的重要中介变量.本文既丰富了从消费者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文献,又为企业运用社会责任战略获得消费者积极响应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82.
公共空间(领域)作为国家政治权力领域与市民私人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以公共交往和理性批判为内容,为国家政治认同提供合法性支持.鲍曼以全球化为背景,对“流动的现代性时代”(后现代时期)公共空间的衰落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提出了引入“基本收入制度”、倡导“为了他者”的道德两条途径建构公共空间,重构政治认同的平台,寻求政治认同,实现社会团结.鲍曼的公共空间理论对于正在走向现代性的中国如何建构公共空间、寻求政治认同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83.
支媛  汪萍 《美与时代》2013,(7):49-51
水族人的祭石习俗由来已久并代代相传,它是水族先民原始思维外在形态的显现,作为水族族群集体无意识的具象表现形式,其与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形成紧密相关。一水族人对石头的崇拜由来已久,如今可见之水族祭石习俗便是这种石崇拜心理最集中的表现。水族人十分崇拜石头,他们把石头看作是族群的保护神。水族的祭石习俗形式多样,有重大的祭"霞石"仪式,还有"拜谬"、"立邑"、"拜善"等等。"拜谬"即水语的"拜岩菩萨","立邑"即"拜山神","拜善"  相似文献   
384.
李汶道 《中国宗教》2014,(11):20-20
对于基督徒来说,信仰力的建立,集中体现在教牧品质形象的树立,它直接关系到教会的信仰力,关系到教会形象的社会认同力。教牧是奉基督耶稣名宣讲福音的人,是讲道人,是信徒的榜样。从这一身份看,教牧信仰力首先是一种宗教信仰力,是对基督耶稣的认定与确信的力量,是对耶稣笃信与笃行的力量,是把耶稣的品质形象在生活中再现与实践的力量。归结起来即是:教牧信仰力就是耶稣的品质力量。  相似文献   
385.
该研究通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积极性认同态度与行动意向的关联程度,建立自我调控过程中社会文化性差异的假设模型。对日本大学生(305人)、中国大学生(384人)、中国大学生父(或母,329人)进行社会规范认同态度及行动意向问卷调查,利用AMOS软件进行了多组比较的结构方程模型的协方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1)在血缘关系性社会规范方面,日本大学生、中国大学生、中国大学生父母三群体积极性认同态度对行动意向影响无显著差异;2)在社会职责性社会规范方面,日本大学生、中国大学生、中国大学生父母三组间的积极性认同态度与行动意向关联差异显著。日本大学生对于社会职责性社会规范进行更有效的自我调控;3)除两国间文化差异以外,中国大学生与其父母间对于(最初预想以外的第三因素)自我付出性社会规范的自我调控过程也呈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86.
自由是康德实践哲学的精神和核心:自由观不仅构成了康德实践哲学的最抽象的层面,而且是其整个伦理学的根基;定言命令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基本要求。然而,康德关于自由的现实性的思想,却是他被诟病最多的地方之一:根据对自由的本体化的传统解释,在实践哲学中,康德试图论证本体所具有的先验自由(独立于经验性因素而引起因果序列的能力),并对实在性、因果性这些知性范畴  相似文献   
387.
在2011年7月的挪威奥斯陆袭击案之后,笔者再次阅读了《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①(〔印〕阿马蒂亚.森著,李风华、陈昌升、袁德良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在这本书中,阿马蒂亚.森结合少年时期遭遇印巴分治前后的杀戮以及成年后因为印度裔身份屡遭另眼看待的经历,探讨了身份认同、多重身份、宗教身份等诸多因素与暴力及冲突的关系。在他看来,个人对多重身份进行自由选择才是解决问题之道。他试图论证,人有多重身份,尽管有优先性的存在,不要执著于宗教身份或某种特定身份,也不能单单依照宗教身份或文化身份对民众进行分类,是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选择何种身份具有优先性,应该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最好是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88.
王从友 《天风》2013,(3):13-14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人各有其祖,但“祭祖”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而是有其深刻的文化大背景。春秋以降,人们便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年复一年地对先人进行着“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而白清明节成为法定假日以来,其更是成了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途径,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敬祖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389.
一、认同的概念本文旨在分析过去十几年里中东欧所发生的政治认同的概念和现象的变化.个体认同与社会团体认同都是我将要讨论的,因为个体认同并非随意塑造,而是在群体或团体之中的.我所理解的"认同"是一系列重要的属性(特征、人际关系、感官结构、真理、观点、价值、规范和行为模式),这些属性保证了社会实体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维持不变.  相似文献   
390.
浅析死刑认同的心理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贤才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3):23-26,89
我国民众普遍认同死刑,这种"死刑认同"具有三种心理情绪根源:死亡情结、社会情感以及正义报复感。死刑认同实质上是国民的一种个人情绪和社会情感的表达和要求。取消死刑是必然趋势,但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