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采用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量表(简式)对985名成年汉族和207名纳西族被试进行测量,结果显示:汉族的人格结构模型符合“大七人格结构模型”,而纳西族则不符合。纳西族在“外向活跃”、“严谨自制”、“温顺随和”、“淡泊诚信”等四个人格结构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汉族。  相似文献   
252.
肖雁 《中国哲学史》2007,(2):102-107
《诗经》“德”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确立了“德”作为一个哲学和伦理范畴所特有的形上义蕴,开启了一条从形上王国通向现实人生的道路。“柔”、“惠”、“直”、“恭”、“温”、“善”等诸多道德规范和道德条目的内涵开始向“德”渗透,德性思想和意识逐渐生成。“德音”、“德行”这些颇具中国特色的哲学概念的出现,则为“德”范畴在哲学和伦理向度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53.
肖雁 《管子学刊》2007,(1):33-37
从性、天统一的德性论,到“德教”、“成德”的德性生成论,再到以德行仁的仁政学说,呈现出了孟子道德形上学的基本理路和环节。这一思维理路反映了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254.
作为中国传统德性之一的"谦"德,一般指谦逊、谦卑和谦虚.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阐述了"谦"的含义和根据,而且还论证了"谦"的价值.一般认为,"谦"的价值在于其有益于修德、为学、待人和持业.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重视"谦"德,以至于出现了某种过谦的倾向.西方亦有"谦"的传统,不过与中国古代的"谦"德相比,西方的"谦"德不易走向极端化.当代中国社会虽然正在向现代性社会转型,但"谦"德仍然有其价值.我们应当在接续传统精华的同时,吸取西方"谦"德的有益成分,以重塑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谦"德.  相似文献   
255.
现代性语境下的德与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晏辉 《道德与文明》2007,1(5):10-16
在前提批判的意义上,法与法律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法哲学研究对象的法乃是包含着诸多个别性的普遍性,是实现了个别性的共同性,在此意义上,德与法有着共同的基础.在操作的意义上,德愈益扩大其范围,甚至在某些境况下,德与法构成了"重叠共识",这意味着,人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愈来愈显示出它的基础作用.当然,在现代性语境下,德与法的相互分离和相互交织则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由资本的运行逻辑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市场社会的确立.市场社会是一套复杂的社会设置,它以欲望满足最大化为动力,以市场经济为环境,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市场社会不断要求着与之相匹配的游戏规则,而且决定着德与法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256.
差等原则是荀子分配正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中国思想史上,荀子明确肯定以礼义为基础的差等分配原则的合理性与正义性。具体到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分配,荀子特别强调“德能”与“位禄”相挂钩。对于差等分配,荀子首先从“天秩”与“人秩”的维度作了理论层面的可欲性分析,同时又从礼、法、圣王的维度作了现实层面的可行性设计。依荀子,差等分配是一种公平正义的分配方式,只有实行差等分配,方能实现“群居和一”的社会理想。荀子的这一思想主张对于当今社会的资源分配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57.
“忠”是“臣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战国中晚期的一段时期内,以《慎子》《韩非子》《庄子》为代表,出现了较为集中的对于“忠”这一德目的反思现象。《慎子》一派从功利主义角度衡量作为“臣德”的“忠”所产生的政治效果,认为“忠”作为臣下的德行,不能必然地造成理想的政治效果,这种理想政治需要借助于某种制度而由君臣共同完成。《韩非子》从君主利益角度出发,在“趋利避害”的人性的基础上,通过“刑”“德”两种手段对臣加以操纵利用,以此根本取代“忠”德的作用。《庄子》对于“忠”德的论述基于个体论的视角,它批判对“忠”德的造作和利用,试图使“忠”德回归为人天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258.
成德成圣是孔门教学的核心内容。孔子成德思想的内容和逻辑进路以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最为概括而精要。在孔子思想中,成德成圣的逻辑进路,是"道"→"德"→"仁"→"艺"还是"艺"→"仁"→"德"→"道"?宋儒朱熹与近人钱穆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与可比性。在孔子的成德思想体系之中,"志道"居于最高层次,"据德"是"志道"的基础和根据,"依仁"则是"据德"的主要途径,"游艺"则是居于最底层,是实现前三者的入手处。孔子之学为"下学上达"之学,他自述的进学、成德之历程正是这一学宗的生动体现。"道"、"德"、"仁"、"艺"四目在层次上是有高低的,是按照"道"→"德"→"仁"→"艺"之高低次序而列。与其"下学上达"之学宗相符,其成德进路应为"艺"→"仁"→"德"→"道"。这是一个从"实"走向"虚",从"现实"走向"理想境界"(达道)的"下学上达"的成德进路。  相似文献   
259.
《佛祖道影》是历代祖师的画像,是佛教人物木刻版画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明朝立国之初,皇宫中诸祖道影(画像)88帧流出。1589年,明末高僧达观真可请画家丁云鹏临摹成册,分藏名山。1615年,明末另一高僧憨山德清为此画册作传赞,后多有流传。明末禅师永觉元贤曾为《佛祖道影》作序,并于1638年住持杭州真寂寺时刊刻。1662年为霖道霈重新整理征补。1935年,虚云大师在住持鼓山涌泉寺时增补诸祖师画像传赞至304尊并刊刻,1955年虚云大师住持江西云居真如寺时又增加至331尊。  相似文献   
260.
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四僧几乎同时活跃于晚明佛教舞台,并且在思想和实践方面颇多相似之处,对近代佛教产生过重大影响,被后人合称为“四大高僧”。本文拟在剖析“四大高僧”佛教思想的基本倾向和历史影响的基础上,对他们作出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