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31.
《中国天主教》2003,(2):21-22
Ⅰ.修道团体的共融基础 1.圣三奥秘:圣三内,三位相互毫不混淆,却又是一个天主的神圣奥秘启示我们如何在爱的关系中达到完善; 2.圣经中爱的诫命,参见《若13:34-35;若一4:21》。 Ⅱ.天主由于爱,为了爱而创造万物  相似文献   
232.
周公在早找其统治权威的道德基础的过程中,提出了“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命题,其中蕴涵教的“天”、“君”、“民”且互动关系,经过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汉初思想家的积极努力,及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最终演绎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政治现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33.
2011年12月26日至29日,第九届全国《古兰经》诵读比赛(唐山法立德杯)在北京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礼堂举行。共有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推荐的回、维吾尔、哈萨克、  相似文献   
234.
“以德去刑”与“以刑去刑”作为儒法之争的焦点,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这种传统的“德治”与“法治”思想有其合理的内涵,应当辩证吸收。鉴古知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实践“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35.
善恶之报     
“上主是公正的吗?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这个问题让许多趋向本性需求多于超性生活的人困惑不已,有的人为此放弃了信仰,有的人为此带着且信且疑的心情跟着上路。看来,这个问题不搞明白,会妨碍我们的信德。其实,换一下思考问题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并不难。那就是,我们要  相似文献   
236.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之一 ,它在传统伦理思想中表现为天人合德。这一命题规定了传统道德的本体、道德价值的本原以及人的道德本性 ,是传统伦理思想最核心的理念和最根本的特征。它固然存在许多理论上的缺失 ,但又极富思辨性 ,对伦理学上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提供了自己的解答。这对于我们今天探究这些问题 ,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37.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犹太教改革采取了“兼顾彼此”的态度。其结果是在帮助犹太人融入西方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又存留了犹太教,进而保住了犹太人的族性。犹太教的经验为中国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经过革新的传统仍然可以成为现代人的价值观。有鉴于此,中国人在传统和现代的抉择面前不应“非此即彼”,而应该取道于两者之间,即在实现物质层面的现代化的同时,继承和革新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使之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安顿和族性。犹太人的经验之所以可被借鉴,乃因为当代中国人和当年的犹太人面临类似的文化危机,面临同样的实现现代化和改革传统以保存族性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238.
周代的“敬德保民”思想中包括了三个方面的经济伦理思想内涵:一、“无逸”的劳动伦理观和“孝养父母”的生产观;二、反对“独专于利”,主张利益分配的公正性;三、在生活方式上,主张“恭俭惟德”的消费观。这些思想具有德性主义的性质。  相似文献   
239.
唐卫民 《天风》1994,(9):43-43
神的使女王德录歇了她地上的工,安息主怀了。河南开封市教会的信徒深深地怀念她。 王德录教士(1908—1994),河南省新郑县人,父亲是教会牧师,弟弟王天福也是一位牧师。年轻时,她清楚神的呼召,立下了守童身奉献传道的志愿。她曾在开封真光师育女中。  相似文献   
240.
本研究采用单一复述法考察了我国非冲突性、地位平等的蒙古族和汉族群体,在面对面传递彼此不同效价的民族刻板印象信息时的群体效应。实验1证明了蒙古族和汉族间表现出的并非“外群体贬损”,而是“外群体偏爱”。实验2通过考察人际敏感性和群际态度两个变量验证了蒙汉间外群体偏爱的真实性,但这一效应在群际态度消极的高敏感汉族中表现出了人为增益性;而且发现了蒙汉族际沟通中的不同信息传递模式,蒙古族同时着眼于积极和消极信息,而汉族更偏重于积极信息。由此可知,外群体并不一定引发贬损,群体性质兹事体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