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80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74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216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776篇
  2013年   371篇
  2012年   567篇
  2011年   693篇
  2010年   572篇
  2009年   571篇
  2008年   559篇
  2007年   454篇
  2006年   432篇
  2005年   355篇
  2004年   395篇
  2003年   272篇
  2002年   248篇
  2001年   234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155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 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进行了剖析: 承认并尊重环境、资源的价值,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 坚持公平原则, 确立人类长期发展的责任与义务, 并指出,提高人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2.
崇尚俭朴、反对奢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中国宗教共同遵循的宗风。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世界动荡的形势下,维护这一优良传统、提倡节俭、主张艰苦朴素、反对盲目追求奢华的意义更加凸显。因此进一步挖掘和探讨中国宗教崇俭戒奢的历史传统,使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很有必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本,三者都有崇俭戒奢的历史传统,本文主要以佛教和道教为例。  相似文献   
203.
核电风险的社会可接受性及其决策伦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电风险源于核技术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核技术风险因其认知主体的知识状态、认知模式、认知策略等导致核技术风险具有主观建构性,我们通过对公众和核技术专家等不同认知主体的认知范式进行分析,不同认知主体具有不同的经验,因而存在不同的基本假设、概念体系、观察视角和研究方式。在对核技术风险感知的分析基础上,对核技术风险决策伦理规约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为核技术风险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在规避核电风险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核资源。  相似文献   
204.
205.
刘莘 《哲学研究》2012,(5):113-117,129
<正>一、精神问题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由者有能力认知规范世界运行的普遍法则,有能力知道自己既是被规范的对象又是认知的主体。作为对象,自由者承认自由意味着对必然性的认识;作为主体,自由者不仅强调对必然性的认识已经蕴含着主体为世界立法,而且强调世界只有在精神里才能显现自己。精神知道  相似文献   
206.
<正>一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有较为丰富的关于文明的论述,这些论述内在地形成了他们的唯物主义文明观的思想体系。从马克思恩格斯对文明一词的使用情况以及相关表述来看,其中有一个潜在的思想逻辑,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7.
陈硕  李乾坤 《哲学研究》2012,(3):124-125
<正>2011年10月22—23日,"第三届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此次会议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来自国内外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  相似文献   
208.
传统的心理素质结构研究模式不经济,研究结果出现纵向断裂横向分裂的趋势.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心理素质结构的最终功能均指向个体的适应性,其形成是与周围环境不断排斥和融合的过程.建构的心理素质结构融合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研究模式的弊端,并建议今后的研究应以分析人为主导转而分析人及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并重,进而引导人的心理素质结构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09.
谢志斌 《世界宗教研究》2012,(1):109-117,194
本文探究汉语基督教伦理研究的基本思路问题,特别关注具体处境中基督教价值的公共意义问题,论文包括:第一部分,考察1980年以来汉语基督教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总体上看,其中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基本伦理概念(比如人性、爱的观念)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相关观念进行比照的研究,二是实践和具体社会处境的角度,包括从基督教角度对于中国基督徒的道德生活以及全球和本土范围的社会公共问题的研究;第二部分依据相关的基督教伦理研究成果,参照中国思想资源和当代社会的道德议题,反思汉语基督教研究的处境性问题并寻求重新阐释某些基督教教义的可能性.研究采用基督教伦理研究中的实在的和处境化的进路,将之放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并考虑到其具体和当下的条件来展开对基督教伦理思想的论述.  相似文献   
210.
“中印友好,利在双方,惠及亚洲和世界。中印关系已经远远超出双边范畴,具有全球性意义。”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文化渊源,是在轩辕黄帝的上古道统思想文化基础上,形成了姜太公的道学理论、孔子的儒家思想,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同时,法显、唐玄奘和义净等大德高僧到印度求法,将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文化传播到印度,奠定了中印两国思想文化交流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