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窥基法师     
窥基是唐代著名高僧,也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因他二至五台山,“道著清凉”,又开创了唯识道场,所以,《清凉山志》称他为五台山赫赫有名的高僧,还是五台山佛教唯识宗的开山祖师。将门之子窥基(632—682),或称灵基,俗姓尉迟,字洪道,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人。因其著述常题名“基”或“大乘基”,所以,《开元释教录》始作窥基。窥基出身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家庭。祖父尉迟懿,隋时任代州(今山西省代县)西镇将,受封宁国公。父亲尉迟敬宗,曾任“六军卿胄之职”(《广清凉传》卷下),唐时任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受封为江油县开国公。母亲河东裴氏,于窥基九岁上逝世。  相似文献   
262.
秦际明 《哲学动态》2023,(10):85-96
中国诠释学的建构源于现代中国学术思想中的意义焦虑,即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们应如何看待中国经典中所展现的思想文化传统。余敦康、景海峰、李清良等学者认为可以借鉴西方诠释学的理论方法来建构中国诠释学,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将中国经典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揭示出来,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中国文化的建构作用。洪汉鼎、傅永军等学者则力图借助西方诠释学使中国经典中的传统思想经过哲学化后进入普遍的世界哲学,融入其所理解的现代性。二者对哲学普遍性的理解存在根本差异。从20世纪所流行的现代化思潮转向比较视野下的文明论是中国当代学术界的重要趋势。中国诠释学的建构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但诠释学本身不是思想表达的主要理论形式。中国话语的当代建构有赖于对文明结构的深刻把握,而诠释的技艺是促成此项思想创造的有力工具。因此,无论是弘扬中国传统经典,还是将中国传统经典作现代性转换,事关思想本身,而非诠释学理论所能负载的使命。中国经典诠释如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重思其普遍性的文明意义,是现代中国经典诠释学建构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63.
创造论在赵紫宸的神学思想中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探索的神学主题。赵紫宸在其所著的《基督教哲学》和《神学四讲》中集中论述了创造论中的"恶的存在"及其原因,赵紫宸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所提出的解决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64.
《科学与无神论》2021,(2):17-22
历史合力论是恩格斯晚年突出的理论贡献之一,集中阐释了意志和结果的冲突是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与神灵无关,但这种规律并非外置于人类实践活动,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杰出人物能够认识这种规律,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但其出现并非天命使然,而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历史合力论中蕴含的无神论思想为我们驱散社会历史领域的神秘色彩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我们摆脱现实中有神观念的影响提供了逻辑指引。  相似文献   
265.
关于玄学哲学基本特征的再研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晋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一般人们都把它定作为宇宙本体论,以辩论有无问题为其 中。心议题。但除了何晏、王弼主张“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宇宙本体论外,玄学家嵇康、阮籍并不讨 论有无与本体问题,向秀、郭象更是主反本体论的。因此,用宇宙本体论来概括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 似有缺陷。我们认为玄学哲学的普遍共性,并不是字宙本体论,而确切地说,应是讨论的宇宙万物的 自然本性论问题,王弼“明自然之性”,郭象讲“自足其性”,阮籍谈“明于天人之理,达于自然之分”,皆 是围绕着探讨自然之本性而展开自己哲学的论说的。至于王弼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则仍是可以用宇宙本体论“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思想来概括的。  相似文献   
266.
丁光 《伦理学研究》2005,(6):107-107
在当代社会里,科学技术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世界的能力,市场经济又使人类得到了充分的物欲满足,多元化则使人类实现了心灵的解放。在此条件下,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相对主义必定会大行其道,并对具有普遍性、崇高性的道德提出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和道德权威的失落,明智的人们殚精竭虑地寻求拯救道德以提高人类素质和建设美好社会的良方。针对人们普遍认为建立道德规范是当前道德建设的有效方式的观点的偏失,任建东同志撰写了学术专《道德信仰论》(该书已于2004年由宗教化出版社出版),提出了从确立道德信仰来重建道德的新思路。该书另辟蹊径,对新形势下的道德建设作了深入的探索,是一部具有相当理论深度和重大实践价值的学术力作。  相似文献   
267.
268.
辽代法悟和志福在辽道宗授意下为《释摩诃衍论》所做的两部注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辽道宗耶律洪基本人的佛学思想,即以唐代华严学为理论根基,以真心思想为理论核心,并借助“一心二门”的思路融会禅宗、唯识宗、天台宗等佛学思想,进而建立以华严学为中心、诸宗融合的佛学体系.这些都体现出辽道宗试图统一佛学思想界、进而为现实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269.
王进文 《孔子研究》2020,(4):135-151
荀子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法理论,但并不必然导向法家学说。他一方面接纳与改造了法家之法的客观性与公正性特征,强调了礼的"法度"标准之功能,另一方面借鉴法家之法的人为性特征,建构起礼的起源理论,把礼从个人规范扩大到治国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礼治论"。"礼治论"具有二元化的治理结构:"礼"之功能为建构秩序,其实质在于定"分",其目标在于"治";"法"则有别于"刑",主要是指官僚所应施展的各种规定。在"天-地-人"三才架构中,齐朝廷用"礼",以礼为标准来发掘和选拔人才,并将秩序与和谐普及于下层社会;正官僚用"法","法"之运用,便成为"礼"治的一环。荀子"礼治论"的擘画与先秦法家有着相当的距离,却成为自西汉以后社会政制架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270.
丘处机将“心”分为道心与人心,将“性”分为道性与众生性,其心性关系即人心与道性的关系。其通过由“不动心”“虚心”到“无心”的炼心过程,最终达致“心空性见”之境界。其心性论深受宋代理学与佛教禅宗影响,但又保持了全真道自身的理论特色,充分体现了全真道“三教合一”的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