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与所周知,朱子对《太极图说》非常重视,亲自整理并为做注。朱子的注虽然不乏争议,但对后世理解《太极图说》影响至巨,直到今天,这些解都附在传世本《太极图说》后,以一种连体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作为具有独立思想的哲学家,朱子对《太极图说》的注解不是简单地随文释义,而是利用注释阐述自己的  相似文献   
912.
客家民系因独特的历史经历,祖先崇拜意识尤为强烈,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闽、赣边界的石壁,地处福建宁化西隅,古称玉屏。这里在靖康之难前,由于兵燹未及,社会安定,开发较早,交通方便,被称为世外桃源。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客家先民不断离开中原南下,流徙江淮。唐中叶后,聚集于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连结区域,客家民系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913.
斯宾诺莎是一位有着犹太背景的哲学家,尽管他的哲学思想本质上与传统犹太教之间有着巨大的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从自身的犹太根源中获得了营养,尤其受到了迈蒙尼德等中世纪犹太哲学家的启发。本文从斯宾诺莎的世俗化犹太人身份着眼,通过对照分析迈蒙尼德《迷途指津》与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相关篇章,考察二者论“贞爱”和“对神的理智之爱”的内在相似之处,揭示斯宾诺莎并非与犹太思想传统完全切割,而是吸收了中世纪理性主义犹太哲学的精华,并在世俗化处境中对其加以改变和推进。  相似文献   
914.
春秋时期的乐论是西周礼乐制度衰落背景下一些贤士大夫和王国乐官对"乐"的地位、功能、性质等问题认识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早期文艺、美学思想的基本表现形态。春秋乐论在发展中以礼、仪相分为基本思路,逐渐聚焦于乐与政治、乐与道德、乐与审美等重要主题,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思想见解和极为广阔的思考领域,从而为后来的儒家乐论启示了论乐思路,确定了价值取向,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15.
黄建跃 《现代哲学》2017,(5):114-119
先秦儒家的"自我"观念包含三重面相:作为生物性存在的"自然之我",作为社会性存在的"应然之我",作为道义性存在的"超然之我"。"自然之我"主张满足个体正当欲望和物质需要,蕴含权利意识的萌芽;"应然之我"要求个体承担共同体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在群己关系中成人成己;"超然之我"倡导个体加强修养向君子人格与圣人理想趋近,担纲儒家之道。明晰先秦儒家包具三重面相的"自我"认同框架,有助于廓清原先的诸多错识。  相似文献   
916.
本文从真常之道、无为之德、修养之学等三方面分析了全真道龙门派第七代弟子宋常星所著<道德经讲义>的诠释思想.宋常星以"真常"解<老>,突出了真常之道"真"、"虚"、"和"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通贯于具体的修养实践.这一诠释理路,既体现了道教老学尤其是全真道学者解<老>的一贯传统,同时也反映出道教学者在诠释<老子>过程中所作的理论探索,而全真与老学的关联,于此亦可觅获.  相似文献   
917.
生命之美     
同事搬家的时候,送我一盆对红,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这花的外形很像君子兰,叶片分向两边生长,只是叶子更长更薄些。再看那花盆,是最普通的土色陶盆,外面布满了斑驳的水渍,而且明显有些小了,洋葱一样的花根儿有一半裸在外面,几层深褐色的表皮枯干地剥落着。想来是平日总朝一个地方浇水的缘故,根部附近的泥土被冲刷出一个小小的洼坑儿,暗喻着主人的忽视导与漫不经心。  相似文献   
918.
919.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于仁。孔子仁学思想作为一种宏大精深的体系,其意蕴十分赡博,我们应该从三重视角来理解。第一重视角是个人人生的道德智识修养,这体现的是"君子之道"。第二重视角是社会事功,确切来说,就是治理"天下"所取得的效果,这体现的是"为政之道"。第三重视角是华夏文化,可以概括为"文化之道"。它既关乎中华民族精神命脉之维系,又关乎华夏族与蛮夷之区别。这三重视角虽有所区别,但它们又环环紧扣、互相阐发。在孔子仁学论阈中,一个具有崇高道德修养的夏族生命主体应该兼济"天下",他要致力于开发社会事功,并且乐于为发展和弘扬华夏文化作出应有贡献。在孔子之前就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事实上,孔子仁学思想的超越性也是在此,而且比前说更加具有概括性、整体性和理论性。  相似文献   
920.
本文从陶弘景《登真隐诀》中所描述的《大洞真经》"大、小本"的关键区别"回风混合之道"入手,指出《云笈七签》卷三十《大洞回风混合帝一之法》即为其完整文本。由于其与修诵本经至为密切的关系,该经法本在原初《三十九章》前。在从《大洞灭魔神慧玉清隐书高玄真经》到今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的发展中,该文本最终被剪辑编入《三十九章》中,从而形成今卷二至卷六的主体内容。通篇完整的文本对应、微殊差异以及本经卷一所启"大洞真经师"和"回风大混合师"的内证表明,今六卷本实乃陶氏所见含"回风混合之道"的"大本"在发展中改编增补而成,这是破解今本《三十九章》层次结构的密匙,可印证或纠正既有诸多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