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97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赵志恩 《天风》1995,(6):8-11
为了说明警惕和反对异端邪说的必要,我将从四个方面叙述一点看法,请大家指正。 一、不随从各样的异端是圣经的教导 新约圣经有三处明确提出要谨防异端邪说的危害。如保罗在以弗所书4:11—16节中说:建立基督的身体,要在真道上同归于一,不要被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  相似文献   
242.
孔子对传统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则是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礼乐文化。因此,对孔子的礼乐观作文化学上的探讨,实在是研究孔子思想乃至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课题。 研究孔子的礼乐观及其对礼乐文化的贡献,离不开《论语》中有关礼乐的言论。《论语》论礼乐,或单言礼,或单言乐,或礼乐连词,或礼乐对举。现简要摘举如下: (一)单言礼共57条。例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见《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  相似文献   
243.
"复静"是刘敞经学哲学创新的重要表现之一。静是对性之本然状态的陈述,复静是刘敞反本、复性思想的进一步表达。在性情使役关系中,刘敞判定情恶的根源在于情之不使,而情本身是正的;刘敞以"得一"解释"复静",强调性静使役地位的重要性;而以仁心解释复静,既有心统性情的思想表达,也同时赋予了仁新的意义。刘敞复静说有其自身的理论局限性,但其对宋明理学兴起的推动作用与其自身的经学哲学地位仍需要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244.
司强 《现代哲学》2023,(6):19-24
从《历史与阶级意识》到《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卢卡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态度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实质是总体性辩证法从以黑格尔的观念论为基础,将自然与历史相区别的二元论,到构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尝试。只要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法就不仅仅存在于自然领域,而且必须涵盖社会和历史领域。就此而言,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并无原则性区别。卢卡奇早年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评是误读。  相似文献   
245.
胡方平是宋末元初传承朱熹易学的重要人物,所著《易学启蒙通释》是对朱子《易学启蒙》诠释之作,又是一部阐述象数的义理著作,其中阐发了阳尊阴卑、阴阳交易变易和理之所必同的思想,体现了胡方平以朱子易学为宗、突出象数中义理思想的易学特点。胡方平易学对朱子易学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推动了中国易学的发展,是易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发展环节,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46.
自汉迄明,惠施之学一直被批评为怪异、无用、不成学问。方以智是第一个替惠施正名之人。在《药地炮庄》等书中,方氏结合质测和算经,判断惠施历物说属于格物穷理之学。此说颇近于现代学者对惠施的定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对惠施的这种重新定位,预示着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型正在悄然发生。  相似文献   
247.
我国南宋时的叶适,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事功学说的集大成者。在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盛行时,叶适接过事功派所另树的一帜,把这派学说推向一个新水平,确立了与理学、心学鼎足而立的地位。然而,作为事功派集大成者,必有其思想渊源。我们重视对叶适哲学思想的研究,当然不能忽视他的思想先驱、永嘉学派的导源者薛季宣和陈傅良哲学思想,本文试就对他们作一点初探。  相似文献   
248.
“人际宽恕”乃是过错行为的受伤害者对过错方的一种原宥行为。德里达提出“唯有宽恕不可宽恕者方为宽恕”。该主张从当事人双方的相互行为后撤,强调受害者单方面的无条件的“赠予”性宽恕。但这种主张却忽视了过错方视角以及与之相应的宽恕的“挣得”性特征。思考“不可宽恕者”这种特殊形式的“人际宽恕”需要综合考量当事人双方选择上的开放性,尊重当事人尤其是受害者的“体验之秘密”。为此,我们借助道德心理学分析,趋近对“不可宽恕者”的性质与面貌的同情性理解与准确的呈示,避免像德里达那样简单地回避或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249.
佛教的和谐观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舜 《法音》2006,(4):12-14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召开前夕,论坛组委会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以佛教的团结合作、佛教的社会责任及佛教的和平使命为选题,举行了有奖征文活动。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投稿踊跃,论坛组委会共收到应征文章397篇,从中评选出“莲花奖”6篇、“精进奖”20篇、“法缘奖”20篇。由于篇幅有限,本期只能从获奖征文中选登一小部分,尚有许多优秀文章未能刊出,读者可自行到相关网站查看。  相似文献   
2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