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4 毫秒
561.
西方文明是在吸收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新约"为正典的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经典"希伯来圣经",并称之为"旧约".  相似文献   
562.
庄振华 《哲学动态》2023,(8):93-101
对西方哲学的深度研究而言,微观义理、宏观旨趣、文明特质三个层面缺一不可,各有严格规定与紧迫任务。贺麟《近代唯心论简释》秉承“思有同一”这一西学主脉,在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更为宏大且深具中国色彩的唯心论思想,依此简别中西各家学问。该书为前述三个层面的研究均带来若干启示,在方法与义理两方面对当今西方哲学研究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63.
2012年6月28至29日,"中国与伊斯兰文明"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伊斯兰合作组织(OIC)下属的伊斯兰历史、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IRCICA)联合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外交部副部长翟隽、伊斯兰合作组织秘书长艾克迈勒丁.伊赫桑奥鲁、伊斯兰历史、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哈里特.艾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以及19个伊斯兰合作组织成员国的驻华使节出席开幕式。  相似文献   
564.
当代日本著名宗教活动家池田大作先生对孙中山生前阐发的思想十分敬仰,这既缘于他们二人对于人类文明的现状与未来存在一定共识,又缘于池田大作对于孙中山所处时情国势的深刻理解与同情。他们都对发端于西欧的"现代文明"自身的弊端及其对东方文明的侵略与歧视姿态予以批判,但基于各自所处时代的不同主题,孙中山的批判侧重于政治层面,池田大作的批判侧重于精神层面;孙中山提倡民族主义,池田大作提倡世界主义。两人对东方文明具有高度一致的信心,都认为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当中蕴含的超越利己主义的普遍关爱精神,就是消除"现代文明"弊端的良方,因此以大同思想为主要精神资源的东方文明必将焕发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565.
国内新闻     
《天风》2020,(1):61-63
基督教全国两会消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秘书长顾梦飞同工于2019年11月20日,出席"基督教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圣经与'一带一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本次研讨会围绕圣经与"一带一路"的主题,讨论如何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鼓励和引导宗教界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独特作用,为打造和完善"一带一路"经济走廊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民心相通,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愿景。  相似文献   
566.
“美德伦理”(the Ethic of Virtue)这一古老的道德文明样式曾经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价值目标和意义向度,伴随着人类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中外传统道德文化和伦理学观念系统中最古老而经典的伦理观念图式和道德实践图式了,当然也是中外传统文化之生存和演进过程中最重要而深刻的道德文明之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567.
孙中山学说与儒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在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同时,也没有忽视中国优良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重视继承、弘扬,其中儒家学说中有不少观点就是他所乐道的。 一 继承与吸收,无论是对一个思想家、一个学派的形成发展,还是对一个民族(或国家)具有时代气息、民族特色的新思想新文化的创立,都是不可少的,从近代中国来看,有成就的思想家大都重视继承和吸收,只不过其侧重点不同。孙中山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人。 孙中山的理论、学说,是在“新旧潮流相冲突”中逐渐形成、不断完善的。他认为中西文化各有其特点、短长,“各有各的文明”(《在桂林学界欢迎会的演说》)。立足于这一点,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需要出发,他说:“余所治者乃革命之学问也。凡一切学术,有可以助革命之知识及能力者,余皆用以研究之原料,而组成余之‘革命学’也。”(《与邵元冲的谈话》)“一切学术”,当然包括儒学乃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让我们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如何做的。  相似文献   
56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