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学海》2016,(1):206-211
环境质量的变化将环境危机、生态破坏问题引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环境危机的根源往往直指科技发展,即认为这些问题都是科技发展带来的负效应。因此,限制科技发展、校正科技发展、反对科技发展的声音此起彼伏。只有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来看待科技发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认清科技发展的本质,才能厘清科技发展的脉络,明确科技发展的必然性。而只有用唯物史观去分析科技发展问题,才能看出环境危机的实质根源并不在科技发展,而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于私有制的统治地位。找到环境危机的根源,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科技发展和着实解决环境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532.
庞朴 《管子学刊》2000,(2):13-14
各位朋友: 首先祝贺淄博学院齐文化研究院的成立,祝齐文化研究院旗开得胜,万古长青!据我浅薄的知识所知,以地区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院,大概还没有。齐文化研究院可能是个创举。这个创举,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533.
在近代欧洲人对于社会和文明的反思中,美洲"野蛮人"是作为"他者"而存在的.对于约瑟夫·德·梅斯特而言,借助"野蛮人",他反驳了卢梭、伏尔泰、狄德罗、布丰等启蒙思想家,强调<旧约>所载历史的真实性,论述了人的双重本性,并进而讨论了文明化的问题.通过这些论述,他试图警告法国乃至欧洲的文明社会正面临野蛮化的危险,并试图指出真正的文明化力量.  相似文献   
534.
在全球化浪潮中,佛教也正在走向西方社会,其中佛光山系统的人间佛教取得了最为突出的成绩。基于对大洋洲佛光山系统人间佛教信仰群体的田野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我们可以基本把握这一群体的社会身份、信仰生成、实践开展以及面临的挑战,从而理解具有中华文化基因的人间佛教进入西方社会的民众基础和传播渠道,特别是这一群体所呈现的信仰取向与实践特征。以此作为东方文明进入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有助于我们认识佛教挺近西方社会的内在机制与具体进程,从而为理解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元交往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35.
536.
当今科技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不仅是福利与机遇,而且也是损害与风险。一个以前在传统伦理学中并不受瞩目的概念——责任,在最近几十年的道德哲学讨论中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并且获得了一种非同寻常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537.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2):127-127
根据学会的部署,专业委员会于2005年3月11日召开了专业委员会正、副主任和相关人员参加的会议,研究2005年度的工作计划。本着推进三个文明建设,推进我市的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在学会领导下,我们拟开展如下工作:  相似文献   
538.
“中华文明历史上曾长期领先”命题影响大传播广,但似是而非.该命题受到李约瑟之谜的影响.李约瑟关于中国科学技术曾长期领先的观点失之片面.当前我们应以人民幸福民族繁荣为最高目标和价值,扬弃中化还是西化的两分法,把一切有用的东西拿来所用,即融中西文化所长,在现代化基础上重建中华文化本体.  相似文献   
539.
《法音》2012,(10):8-9
公益慈善事业以扶助危弱、救济贫困为宗旨,以增进社会福祉、提升公共利益为依归,是人性向善的生动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宗教乃慈善之母,济世利人、劝人行善是各宗教信仰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自他同体",佛教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强调"慈悲为怀,拔苦与乐,普度众  相似文献   
540.
赵国新 《学海》2008,(2):205-208
与以往大多数文艺复兴研究著作不同,杰里·布罗顿的这本书在考察文艺复兴的起源和成就之时,主要着眼于东西方之间在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相互交往这一历史背景,显示出作者本人反欧洲中心论的鲜明立场.从作者的行文和立论可以看出,文艺复兴的横空出世,一方面是欧洲文明内部古典精神复苏所致,正如传统史家所论,另一方面,也可归因于外部因素,即,东方伊斯兰世界对欧洲文明的冲击.作者反欧洲中心论的坚定立场,以及书中对于东方手工艺品和日常器具的重视--与某些研究者的不屑态度恰成对照,表明作者得益于其他学科的影响,即,爱德华·萨伊德和雷蒙·威廉斯倡导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