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71.
2011年5月13-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华美学学会与浙江省中共开化县委、开化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生态文明的美学思考全国学术研讨会暨中华美学学会2011年年会在国家  相似文献   
472.
2010年9月,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尼山河谷成功举办。第二届尼山论坛又以"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信仰·道德·尊重·友爱"为主题于2012年5月再次举办,继续推动世界不同文明之间  相似文献   
473.
罗喻臻 《法音》2010,(5):55-56
<正>本刊讯4月25日至5月1日,应柬埔寨政府副首相、王室典礼大臣贡桑沃亲王邀请,以中国佛教协会王健秘书长为团长、国家宗教局王哲一副司长为顾  相似文献   
474.
吴倩 《孔子研究》2023,(4):32-39
儒家乡村治理的实践智慧体现在“德治教化”“耕读家风”与“士绅精英”三个方面。德治教化是儒家乡治的重要特点,汉代三老制、宋明乡约等德治措施注重价值引导、内在自律,德治传统在当代经过创造性转化可与法治建设相辅相成,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家族是古代乡村社会的基本单位,耕读家风被历代王朝誉为道德楷模、乡治典范,传承发展耕读家风有助于以家庭建设为起点移风易俗、塑造文明乡风。以士绅为主体的乡村精英引导古代民众处理了大量乡村公共事务,现代乡贤不再局限于家世出身或道德领域,因地制宜地发挥新乡贤作用成为乡村治理灵活有效的政策选择。总之,农耕文明治理乡村的实践智慧必将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75.
我们处于一个充满各种冲突的时代,这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的时代,但人们的反思往往基于现代或西方社会与文化的传统,因此难以跳脱既有思维框架的限制。道家式的思考或可提供一个更新、更根本的视野和视角。老子之道反映了精英阶层及人类整体的认知的局限性,老子的正反相生理论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曲折性,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价值观的狭窄和盲目,以及管理制度的不足和困境。  相似文献   
476.
贤清 《法音》2012,(12):61
本刊讯11月9日至12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应邀赴美国出席"纽约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并作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兼容性"的主题演讲,期间还应邀为参加第三届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展望论坛"的中国留学生们做了题为"佛教与儒耶文明"的主旨演讲。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联合国经社部及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纽约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联合国总部大厦召开,来自中国、北美和联合国各有关机构的专家学者,就"超越国度,不同信仰,共同价值"这一主题,开展了五场儒家与基督教文明的对话。  相似文献   
477.
刘日明 《哲学研究》2023,(2):5-15+128
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和未来社会文明形态可能性的生成立场上,马克思从现代形而上学、资本、技术三重维度开启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马克思寻找到了资本主义文明批判的社会存在论根据,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前提、本质真相和来历,把握到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得以确立的历史本质性和社会现实,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作用和限度,阐明了资本主义文明批判的辩证法原则,筹划了未来社会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和展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呈现出超越资本主义文明本身的特征和态势,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78.
2007年10月10日至11日,山西临汾市政府在临汾金海湾大酒店召开了"法显学术座谈会",主题是"法显对中国佛教的贡献",收到论文17篇,来自北京和上海等地的佛教学者方立天、楼字烈、杨曾文、王邦维、黄夏年、徐文明、李利安、温金玉、吴平、冯巧英、萧黎民等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479.
沙特强调:朝觐既是宗教功课,又是一种文明行为(据沙特《欧卡孜报》10月8日报道)麦加总督费萨尔亲王主持召开哈吉培训教育会议,会议主题为朝觐既是宗教功课,又是一种文明行为,来自政府和民间的30多家单位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旨在使朝觐活动更加组织  相似文献   
480.
吴文新 《孔子研究》2023,(5):85-98+159
天人合一观是一种由内而外、从人到物的同心圆式整体观,从逻辑上内蕴着公道民本的社会历史整体观,强调了“公”与“民”对于国家社会特别是文化发展的深层根基和价值依据。“公道民本”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一脉绵延,成为中华民族理想社会的灵魂而一以贯之,不仅在先秦到隋唐诸子百家中处处可见,更在宋代以降的中华气学、理学、心学、实学等学派思潮中愈益凸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中,实践第一、世界整体性、真理与价值相统一、人民创造历史及人的自由发展等基本原理,都与中华文化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求真至善、民为邦本、人皆尧舜等基本精神相契相通。如此,“公道民本”作为一种凸显人民性的社会历史价值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遇、结合之后通过复杂的交会而实现融合、贯通及至新生的本体基础,成为中华文明新形态和马克思主义新形态的本体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