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人性与法域的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的完善是导致法域变迁的内在动因,法从起源到发展都莫不与人性密切相关,任何法域及域内之法都不过是人类本性的某些表现.以人性的拓展为研究脉络,人类法制演进的历程跃然凸现.从公私法域的分化到社会法域的衍生甚至生态法域的出现,人性在无形中推动着人类法制发展的全部过程.法在当代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乃是人性多方面展开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62.
儒家虽然总体上强调天人合一,却并不否定天人相分,而是把两者辩证统一起来;而且,儒家的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共同为促进天人和谐、生态责任提供了精神支撑。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学建构了天人相分的生态责任伦理根据、天人合一的生态责任伦理前提、仁民爱物的生态责任伦理情感、取予有度的生态责任伦理行为和天人相参的生态责任伦理追求在内的生态责任伦理义理结构。  相似文献   
463.
《学海》2017,(6)
证据为本的实践是西方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发展的重点。目前,证据为本的实践几近覆盖了西方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各个层面,在微观、中观、宏观等三个层次体现出证据实例。本文在梳理西方证据为本的实践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比较国内社会工作证据为本的实践,发现我国证据为本的实践在科学依据、高级别证据、标准化量表、人群与领域拓展等方面有提高空间。同时,本文提出发展社会工作证据为本的实践需要关注科学性、专业性和伦理性。  相似文献   
464.
2016年11月5日在江西赣州召开,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卢风教授从自然观、方法论、价值观和社会观等层面阐述了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学者和研究生共70余人参加论坛,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天人合一观念”“文化传统与生态建设”和“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等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65.
对宗教文献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事实的合理分析,获得一种可被证明的真义。因为在研究中所陈述的每一条论据,都要建立在对经验资料和理性推理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无论经验资料和理性推理哪个更为重要,都必须将这两个方面全部呈现出来。这样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才能够得到不同专业、不同信仰的学者们的普遍认可,才能提供对其所在研究领域的假设或猜想的认识,才不会武断地仅仅把这些假设或猜想的某一特定部分看作是真理,而忽略它所借助的其他理论。  相似文献   
466.
佛教是促进人类文明互鉴和增进人民友好感情的重要渠道和主要纽带。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中外佛教高僧大德秉持普度众生的悲愿,怀着为法忘躯的精神,用勇气、智慧和坚韧,劈波斩浪、筚路蓝缕,沿着联通世界的古丝绸之路,共同打开友好交往的大门,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67.
习近平同志把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国人民的审美理想;把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审美理想;认为劳动是美的,劳动模范是美的,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是美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美的,必须发扬;他号召全国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我们的国家美化,社会美化,公民的心灵美化;要求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他向全国人民发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他向世界各国提出共建生态美好的地球家园.他要求文艺工作者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求文艺工作者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要求文艺工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真善美,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同志关于美学问题的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我国的美学理论研究和审美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68.
陆航 《中国道教》2015,(2):14-19
<正>如果说在过去,道家自然观的影响只限于中国,那么在人类文明交汇的今天,它便具有了世界性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生态文明这一时代主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反思,而在中国古代,老子最早提出了人在宇宙自然中的位置问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文明进行了深入思考,主张道法自然、物我为一。其生态伦理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69.
正我们认识到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东方文明在人类的文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天师祖庭龙虎山就坐落在鹰潭,使之成为道教的重要城市。我相信通过国际道教论坛交流与研讨,一定能使道教深邃而丰富的思想更加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70.
正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了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系列重要讲话(以下简称重要讲话),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引起强烈反响,并很快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研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价值理念的热潮。人们纷纷著文言说,高见频发,形势十分喜人。一、充分认识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党执政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