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73篇
  6470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698篇
  2013年   250篇
  2012年   401篇
  2011年   506篇
  2010年   381篇
  2009年   446篇
  2008年   414篇
  2007年   273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290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149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翻译伦理有"多元论"和"一元论"之分。"多元论"从文化间性理论出发,将翻译伦理当作动态的,情景性的概念,认为翻译事件的意义取决于翻译的处境、功能以及翻译与其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与关联,却混淆了翻译伦理和一般的实践伦理之间的区别,忽视了翻译伦理的普遍性和恒常性。与此相反,"一元论"以"再现伦理"为代表,强调翻译的"语言性"本质,主张译者行为回归翻译本体和翻译对象(源语文本)的语义范围,却忽视了翻译事件的历史性与情境性,以及由此衍生的翻译伦理的多元和动态。多元论和一元论因视角不同,方法互异,而各显利弊,共同构成了翻译伦理的整体景观。  相似文献   
102.
《学海》2019,(6):146-151
《学衡》创刊于1922年,以"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其创办人梅光迪、吴宓、刘伯明、柳诒徵等人承继乾嘉学派的学术精髓,以保护和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为己任,并在短时期内围绕该杂志在东南大学形成了南高学派。《学衡》有明确的编辑主张以及组织形式,历时11年之久,在国家危难之际创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迹,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3.
《学海》2019,(2)
儿童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就是弥合儿童社会学与主流社会学在理论发展上的差距,特别是如何超越结构与能动性的二元对立。本文以整合性的视角为导向,考察能动性、结构和文化三个核心概念的发展脉络和相互关系,探讨其在儿童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一个关于儿童能动性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04.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儒家思想的精髓,汲取儒学的智慧。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儒学当代价值;继承儒学核心思想,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承袭儒学重德传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传播儒学和谐理念,塑造良好国际形象;汲取儒学教化方法,充分体现知行统一;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引领儒学研究风尚。  相似文献   
105.
契约精神在古代中国广泛存在,约束着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维持着社会的平衡与稳定。与西方相比,古代中国的契约精神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礼的文化属性:契约精神的价值取向与个人的价值取向具有互通性;契约的互惠性表现为从利己到利他的变迁且贯穿于从个人、家庭、宗族、国家的形成及维持的整个过程中;契约精神中道德约束与利益约束并存。唤醒现代人内化在心底的文化基因,恢复人们尊重自身优秀文化传统,敬畏中华文明的心理,是此研究的出发点及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06.
边疆宗教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内地宗教相比,边疆宗教的情况更为复杂,管理工作的难度也更大。然而我们习惯于就宗教论宗教,就管理论管理,或者离开宗教谈边疆,离开边疆谈宗教,致使边疆宗教问题越管越多,越管越难。当前,面临边疆宗教偏离发展轨道、宗教渗透频发、极端主义蔓延等严峻形势,必须推动单一宗教管理模式向多元宗教治理模式转化。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边疆宗教只有适应边疆、植根边疆、融入边疆、服务边疆,才能最终与边疆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7.
不空罥索密法是公元6、7世纪兴起于南印度的佛教秘密行法,它是以《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为经典依据,以不空罥索观自在菩萨为本尊,通过真言、密印、曼拏罗、像法、护摩、瑜伽观行等不同行法的修习,获得种种成就的修习法门。本文指出,从其称名来看,不空罥索密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教中的湿婆悉昙多教派的影响,其中的药法展转借鉴中国道教的长生术,尤其是炼丹术,发展出具有中、印两种宗教文化底蕴的秘密行法。此种密法对研究南印度佛教史,研究佛教与湿婆教之关系以及中印宗教文化交流,都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值得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8.
正【本刊讯】应中国伊协邀请,伊朗伊斯兰文化联络组织选派伊朗著名诵经师麦赫迪和穆斯塔法两人代表团于2016年6月25日-7月5日来华访问诵经,代表团在华期间到北京、甘肃兰州和临夏等地进行了斋月诵经示范活动。代表团在华期间,中国伊协阿地里江·阿吉克力木副会长会见了两位诵经师;他们在北京牛街礼拜寺、常营清真寺,甘肃兰州南关清真寺、西关清真寺、临夏老华寺、老王寺,以及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和兰州伊斯兰教经学院进行了诵经示范活动。  相似文献   
109.
萨守坚是生活在两宋之交的神霄派道士,从南宋开始,各种力量不断对其形象进行建构,这种建构活动在明代达到顶峰。宋元时期道教内部着力通过以雷法理论为核心的传承谱系来建构萨守坚的祖师形象,同时也以道法高强、持戒救苦等宗教要素来建构萨守坚的高真形象。这两种形象在明代得到不同的传承和发展,政治力量支持下的萨守坚信仰主要以祖师形象出现,而通俗文学中更多的突出其道法高强、持戒救苦的高真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历史语境的还原来探讨不同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如何建构萨守坚形象,以及不同力量为了适应具体的历史环境而对萨守坚形象进行选择性建构,以期通过萨守坚形象建构这样一个个案来看一个宗教神话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0.
尽管维特根斯坦生活形式概念的通行解释在细节上各有不同,但研究者普遍认为,必须把它解释为镶嵌在某一社会中使用的多面相语言游戏的各种文化体系。但这个解释真的符合维特根斯坦本人的观点吗?为此,本文将考察维特根斯坦手稿中对语言游戏在人类生活中的嵌入的论述。从那些论述中我们很可能发现,生活形式对应着多种不同的生活形式。事实上,生活形式概念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于镶嵌着语言游戏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