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阎续瑞 《学海》2003,47(4):153-157
对于“生”与“死”的思考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之一。先秦、两汉的许多文人以不同方式阐述了自己的生死观。到了魏晋时代 ,人的生死问题被提到一个空前重要的位置。魏晋文人的生死观形形色色 ,具体表现形态如下 :或炼丹吃药追求长生、或发愤努力冀望建功立业以成就此生 ,或沉湎于酒而放浪形骸以忘却生死、或信佛而寄希望于来生 ,陶渊明则在自然田园中真正超越生死、达到委运任化的境界。以上种种生死观形成原因颇为复杂 ,除了时代、社会等原因外 ,儒、道、佛、玄诸思想对魏晋文人的不同影响亦不容忽视 ,而个人性格、气质、生活阅历的不同也是影响其生死观的重要因素。但是魏晋文人无论执著于此生还是超脱了生死 ,其内在实质皆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询与对生命永恒境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62.
道教以神仙信仰为贯穿道教文化发展过程的主线.而汉代仙风极盛,其神仙信仰在文学艺术活动方面的表现,主要是汉乐府游仙诗的创作.汉乐府分为贵族乐府、民间乐府和文人乐府三类.这三类作品中都有描写求仙问药、长生至乐的诗歌,充分体现出汉代社会神仙信仰的盛行以及前道教、道教一脉在秦至汉末时期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63.
中国文人山水画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主观情趣和精神世界,其中折射出质朴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以现代生态伦理观深入挖掘和梳理这一传统文化精华,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化育当代生态审美、推动生态伦理学走向民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4.
北宋中后期的郭熙是继五代以来全景山水画创作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前人绘画创作经验和自己的绘画实践后,在理论上创立了"三远论"。它不仅概括了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对空间关系的处理,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郭熙以其卓越的成就把五代以来相对成熟的山水画论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65.
<渔歌子>在风格上以清丽明朗,妙造自然为其特色.这正与词中所写景物和所抒感情高度和谐而相得益彰,因此成为唐代文人词的翘楚.  相似文献   
66.
《古诗十九首》影射了东汉末年文人在社会思想大混乱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诗的基本内容,多咏写夫妇友朋间的离愁别恨、羁旅游宦者的抑郁彷徨,染有感伤色彩。格调浑成,意蕴丰厚,语言洗练精爽;善用比兴寄托,发展了古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成为中国文人诗进入成熟时期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67.
在园林家族中,文人园林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文人园林,可以分为文人为自己建造和为他人出谋划策修建两种情况.但是,富有文人情趣是文人园林共同的审美取向.与其他园林比较,充满诗意是文人园林的主要特点.文人园林的诗意之美主要体现在很多园林景点命名来源于诗,增加了景点的文化内涵.还表现在讲究情景交融,追求虚实相生,构成园林的意境之美.文人园林,是人们休息的场所,更是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地方,对现代建筑活动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8.
田青 《佛教文化》2016,(5):110-115
从东晋的“佛学时期”开始,中国的文人上大夫几乎没有不谈禅的,同时,中国传统的文人,也多少要懂一点音乐。“琴棋书画”。一直被视为文人必需的修养,而且,琴——音乐,更被置于四艺之首。魏晋之际,虽尚无“琴棋书画”的成说,但己将“琴”与“书”并提,  相似文献   
69.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主要在西域来华的侨民中流传.对于中国人来说,当时的佛教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洋教(“胡教”).直到魏晋玄学兴起之后,主张一切性空的佛教“般若”思想也被归为“玄远之学”,引起了文人士大夫的重视,信奉佛教成为“好乐玄法”的风流雅事.东晋时期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各思想流派的勃兴,使得佛学进入中国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70.
徐晓鸿 《天风》2009,(10):42-43
艾儒略(Giulios Aleni,1582—1649)是在中国教会史上易被忽略的人物,虽然他不像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1591-1666)、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等传教士在宫廷产生影响,但在士大夫中“再也没有比艾儒略更受学者欢迎的”,《圣教信徵》甚至称之为“西来孔子”,“这样高的尊称,连利玛窦也没有获得”,可见其在中国文人中的人气之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