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0篇
  360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生活如诗     
生活犹如一幅意境悠远的中国画,你尽可明眸流动欣赏蓝天的深邃,大海的壮阔。[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2.
自古以来,文人之间有相轻的陋习。但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不少文人相重、相互砥砺的佳话。 古代的学者不仅重视朋友从正面给自己的帮助,而且重视朋友对自己过失的规功。明代学者苏浚在他的《鸡鸣偶记》一书中,曾把朋友分成四类,他说:“道义相砥,过失相对而言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  相似文献   
203.
苏东坡《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是观山,其实细细品味,人生的许多事情也是如此。身处其中,当局者迷,往往看不清楚,体会不深,待到离开了,换一个位置,效果就会截然不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4.
但丁·罗塞蒂深谙艺术的真谛,只有赋予它看似远离客体的能指语言/画面,才可以使它的意义游离于所指空间之外而不断加以延伸,成为从心灵升华的感性之梦。但丁·罗塞蒂的诗与画承载的是维多利亚时期艺术徘徊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学院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的彷徨与困惑。它们在内容上、风格上的中世纪回归和神话追溯尽管带有唯美主义的表征,但丝毫掩饰不住当时艺术家对传统和现实表现出来的焦躁不安与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205.
陈霞 《管子学刊》2005,(4):83-86
《论语》各篇材料看似任意罗列,仿佛没有任何秩序,其实不然。孔子评论《诗经》日“思无邪”,该章被编排在《为政》篇的第二章,十分耐人寻味。实际上,“思无邪”被排在这样的位置,也影响到了人们对《论语》的认识。其实,《为政》篇以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为主旨,孔子《诗》教思想的本质是“政教”,从新出土的上博竹书《诗论》便可以看出孔子《诗》教思想的“德教”内涵,从而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思无邪”的含义,也可加深我们对《论语》内在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6.
张燕 《中国宗教》2021,(2):56-57
中唐以后,随着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的影响逐渐扩大, “悦禅之风”不但在佛教僧人中广为盛行,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也流传甚广.到了宋代,禅宗和净土宗更是成为当时佛教的主流宗派.在此阶段,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教文化进一步融合,极大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这一思想潮流也表现在当时的佛教艺术之中,直观地体现在宋代画僧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7.
《五台山研究》2000,(1):46-46
  相似文献   
208.
朱熹的《诗集传》是《诗经》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其中对三家《诗》的征引,表明了朱子的三家《诗》学思想。朱熹对三家《诗》的运用,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学术环境、《诗经》研究的状况和朱熹本人的学术追求等各方面紧密相关。它传达了很具有影响力的讯息,吹响了对三家《诗》关注的号角,引起了后学的广泛关注,与王应麟的《诗考》一道,影响了有清一代三家《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9.
孙立涛 《管子学刊》2014,(1):97-104
《易》是中国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亦是最古老的卜筮之书。除意广涵深的哲理外,《易》卦爻辞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分析卦爻辞的描写内容、艺术特征、运用意象可知,其与《诗》具有一迈相承的文学意蕴。进而可见,《易》亦为古代文学之源,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10.
杨婷 《四川心理科学》2014,(14):144-144
晚唐诗人韩偓的香奁诗对后世影响很广,争议也很大。香奁诗的面貌与词接近,在相当程度上具备了词体的审美特质,并且在宋词中被经常化用,成为后代词人借鉴的重要对象,对宋词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