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感谢你     
王蕾 《天风》2006,(4X):5-5
  相似文献   
42.
高凌霞 《现代哲学》2005,(4):113-122,128
根据祁尔松(Etienne Gilson)的说法,中世纪哲学,尤其是十三世纪的思想,是基督宗教哲学。本文按其在台湾发展时所袭用的名词,称之为士林哲学。士林哲学之传入中国,虽然早在利玛窦时期(1550—1610)已经开始,但真正成为学术思想之主流之一,是最近五十年来在台湾地区的发展。20世纪初士林哲学初传入台湾时,当时的思想环境,对基督宗教哲学并不十分友善,这种种情况,与中世纪的思想家,面对信仰与神学之挑战相似。当时的思想家,融合各种不同的思想派系,对柏拉图与亚理斯多德的观念,重新诠释与批判,批判与诠释是创新的基础。所以,中世纪可说是哲学的第二春,而中世纪哲学之精华,即全盛期的士林哲学。十四世纪唯名论之后,士林哲学逐步式微,于十九世纪末再兴。本文认为,士林哲学在台湾发展之过程,与其在中世纪之盛行,及十九世纪末之再兴,背景虽异但有不少相似之处,而这些相似之处,正是士林哲学之基本思想与立场。本文对台湾士林哲学之发展,从四方面探讨:(1)回到形上学之根以面对新的挑战;(2)形上学基本立场与概念之说明;(3)反思与批判;(4)未来发展之方向。本文所参考之资料,一是已发表之学术文献;其二是与学者们之正式交谈——如学术演讲、座谈会等,及非正式之谈话、访问等。  相似文献   
43.
红丝带象征着对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心和支持,象征着对生命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者要用心来参与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在陕西省天主教"两会"的支技下,西安教区耶稣圣心会和圣母会的修女们参加了关心艾滋病学者知识的培训学习。2004年5月17日-28日,来自耶稣圣心会、  相似文献   
44.
凡夫走卒、达官贵人、神仙皇帝,人人都想把握自己的命运,领略生活中的妙趣,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可是现实的生活告诉人,即便你有钱、有地位、有荣誉,却不一定有幸福。经上说:"智慧赐人幸福"。(箴1:20)因为,只有智慧才会让人去思索幸福生活的价值的含义,顿悟生命真谛,从而获享幸福。谈到智慧,我们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在当时曾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于是有人去特尔斐神庙求神谕,询问是不是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相似文献   
45.
阙真 《学海》2001,(4):158-162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其中梦境描写不仅十分精彩,而且意义丰富.从剧本结构来看,它是全剧构思的枢纽,是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契机.从表现手法来看,它使人物心理得到充分展示一是展示愿望需要满足的心理过程,二是表现人物情感更真,三是揭示人物内心更深.从作家创作意图来看,它表达了作家对生命意义的关怀.一方面把走进梦境视为步入新生命,一方面把梦中自然情欲的描写作为一种自我本质力量外化的人生要求和冲动来表现,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与其主张"至情"论有关.  相似文献   
46.
1主题精神及研讨的重点11病人权利的讨论再度受到重视关于“病人权利是人权的一个部分”的认识已经更加理性化,很多代表都从情感上同意和接受知情同意这类原则几乎可以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取向和民主格局。欧美的一些代表在讨论病人自主权、推定同意有效的伦...  相似文献   
47.
尼采立足于感性生命的基础性、多元性及创新性这一生存现象学立场,把基督教超验道德解释为颓废生命的虚幻的价值表达,揭示了其否定现实生命的存在意义及其美好达成的虚无主义实质。他认为,基督教道德的禁欲主义否定了人的本真感性及其升华的意义,本质上是颓废者对生命中障碍痛苦、厌倦无聊等必然感受的一种消极逃避;其同情主义尊崇病态而虚弱的生命,遏制了独立自强、竞取超越等创新品质的积极生成;其灵魂平等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否定了类的发展所需要的争高竞长及由此形成的等级分层的存在价值。尼采的批判坚持从"生命本身"出发理解和建构道德,废除了绝对化的超验视角和尺度,高扬了本真的个性化创新生存的美好意义;其局限在于没有看到人的工具性生产和互主体性交往对道德的深刻影响,忽略了休戚与共、平等互助等协调性道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8.
对当代美国生命伦理学家恩格尔哈特的俗世生命伦理学思想进行中国化解读:对文化背景之差异性解读和对人伦关系的历史理解之差异性解读.在此基础上;认识允许原则及其恩氏俗世生命伦理学在中国应用中的有限性.其对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9.
郑秋月 《哲学动态》2012,(4):106-110
魏晋时代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新的政治教化尚未形成,逐渐摆脱汉儒纲常名教束缚的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与自由。这一时期,玄学是政治形态与思想文化的主导,它主要以古代典籍中最具形而上学特色、包含丰富哲理的《老子》、《庄子》、《周易》"三玄"为阐释对象,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与美学形而上的精神理想来倡导一种道家对天地自然和谐的超  相似文献   
50.
一段时间来,各地教会非常重视教堂的建造,一座座新堂拔地而起。场所尽管重要,但众所周知,“教会”不等于“教堂”,教会的建造比场所的建造要复杂得多,是属灵生命成长相关的系统工程。不过其中相同的是,教会生命的建造同样需要一张设计清楚的施工蓝图:如有稳固的根基、清晰的架构、牧养的层次和整体的目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