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362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268篇
  2009年   322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中西艺术的产生各有各的源头,各有各的体系,然而通过对中西艺术的比较可以发现,中西文化观照下的"艺"与"术"的辩证关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西方印象派油画艺术抽象的表现效果与中国画艺术写意的韵味也有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802.
弗列德里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具有创造性与独创性的音乐家。肖邦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在他近30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为人们留下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夜曲"是肖邦钢琴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肖邦的夜曲旋律细腻柔美,和声语汇色彩斑斓,最能体现肖邦"钢琴诗人"的气质与特点。通过从音乐旋律、钢琴织体、低音声部进行等方面进行分析,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肖邦《夜曲Op.15 No.3》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03.
胡同庆 《法音》2014,(4):56-61
正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关于弥勒信仰的造像和壁画很多。仅就经变画而言,便保存有《弥勒经变》多达98幅,同时还有大量的弥勒菩萨或弥勒佛塑像。这些壁画和造像,反映了自北朝至唐、五代、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弥勒信仰情况。一约在公元二、三世纪,印度和中亚地区已出现弥勒菩萨和弥勒佛的造像。随着佛教东渐,弥勒造像传入中国,到四、五世纪,弥勒造像十分盛行。敦煌地处丝路咽喉,佛教传入首当其冲,弥勒造像自然滞形于此,在北凉、北魏、北周等洞窟中所塑甚多。这与北朝盛行坐禅、求弥勒决疑的风尚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04.
永信 《法音》2014,(11)
正少林文化是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少林僧团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宗教土壤条件下创造的以禅宗文化为核心,以禅修、功夫、禅医、佛教艺术为表现形式,集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独特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少林文化具有四个显著特征:民族性,宗教性,原创性,共享性。少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宗教史上的一大奇特现象,它的产生、发展过程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805.
美育不单纯是一种艺术教育,而是关系到我国人才素质培养的大事.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美育是其中重要的教育目的和内容,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作为传授语言知识的英语教师应立足于讲台,向学生传播美的语言,灌输美的思想,从而感悟美,体验美,让学生始终对英语保持浓厚的兴趣,这是我们英语教师最关心的.下面我就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内容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06.
艺术有“可遇不可求”;“妙手偶得之”;“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之说.而艺术教学有“技术好教,艺术不好教;理性可教,感觉不可教”之意.艺术难,艺术教育更难,两难加在一起难以想象!通常理解艺术就是技术,从根本上讲是不懂艺术规律造成的;放弃学生素质的提高,注重短期效益,简单从事,这是不懂艺术教学的表现.  相似文献   
807.
人们把教学当作一门综合性艺术,把教师当作一名导演,那么导语就好比是一出戏的序幕,一部小说的开端,一篇散文的文眼.精当的导语能激发兴趣,调动注意力,引人深思,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课堂教学在积极而兴奋的情绪中进行,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尽管开讲的导语长则几分钟,短则只有三、五句话,却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因此我们要重视导语的设计,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808.
狭义的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广义的美育,则指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809.
在人们眼里,科学与艺术是两个相距甚远的学科。一个讲逻辑,一个讲形象,然而艺术作为人类最高心智和情感的产物,它应与科学一起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双翼,而非水火不相容的两个敌对领域。实践证明,在幼儿园实施科学与美术的整合教育,能解决以往单纯的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它是一种具有前瞻性、实效性的教育策略。于是,我们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科学和艺术相融合的过程,帮助幼儿体验科学探索和艺术创作的乐趣。鼓励幼儿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用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获取的科学知识,以真正体现科学和艺术相融合的本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趣味的科学化的美术教育活动,使科学教育与美术教育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810.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环境育人。丰富的、支持性的环境不仅在幼儿心中播下美丽的种子,更激发他们对艺术创意活动的兴趣和对美的感受。因此,在艺术创意实践研究中我们从幼儿的立场出发,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进行实践探究,创设富有支持性的教育环境,激发幼儿的自主艺术创意活动。富有审美情感的一日生活环境,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与艺术的接触。“生活艺术化、艺术存在于生活中”,我们提倡“让艺术教育回归幼儿”,一日生活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视、听、奏、舞、画、做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