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中的首席菩萨,主司智慧。自文殊信仰伴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来,文殊造像在中国产生并经历了一段旺盛的成长时期,到晚唐至五代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文殊造像组合形式——新样文殊。对新样文殊的判断标准和产生渊源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发现,新样文殊的粉本应始于敦煌本地,故其产生渊源依旧是敦煌旧样文殊变中形象的转化。  相似文献   
22.
大千世界     
《佛教文化》2018,(4):10-15
近日,“丝路美地·敦煌”展在甘肃敦煌国际会展中心展出。复制壁画、3D打印彩塑、复制洞窟等,让民众“零距离”体验敦煌艺术之美。图为数字化采集后打印展出的大幅高保真莫高窟复制壁画320窟“散花飞天”。(图片来源:中新网)  相似文献   
23.
千钵文殊的产生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千钵文殊菩萨,自从其本经《千钵文殊经》被判定为伪经以来,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注意,这自然与一段时期内一度贬低伪经价值的观念有关,但现在看来,千钵文殊及其本经在中国密教史和五台山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与五台山文殊信仰的进一步确立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千钵文殊之本经《千钵文殊经》,属中土伪造,似无疑义,但千钵文殊与其本经在形成上是否完全一致?其产生的具体过程和背景及其意义、影响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4.
敦煌佛教文献卷帙浩繁,许多写卷无现成题名,甚至为残篇断简,稍有不慎,其定名和著录就难免疏误,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对部分写卷的著录及定名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25.
26.
《中国宗教》2022,(9):94-94
最早的《圣经》中译本可追溯到7世纪的“景教本”,由景教传教士阿罗本等人根据叙利亚文《圣经》所译,现已失传,部分译文散见于敦煌文献中。元代天主教传教士约翰·孟德高雄诺曾用蒙文译出《新约》和《圣咏集》,但译本也已失传。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亦曾将《圣经》的部分卷章或经文汉译。此外巴设于18世纪初译有部分《新约》,而贺清泰于18世纪末也曾译出《圣经》大部。这些译文被称为“明清本”。  相似文献   
27.
敦煌藏经洞所发现的数万份文献中,道教讲经文仅仅有四个卷号、三种文本,分别是BD.1219号(列19/北8458)<道教布施发愿讲经文(拟)>、BD.7620号(皇20/北8469)<道教布施发愿讲经文(拟)>与P.3021+P.3876号<道教中元金箓斋讲经文(拟)>.  相似文献   
28.
本文主要就《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所收斯二三八《金真玉光八景飞经》中存在的校勘及标点问题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29.
甘肃省博物馆藏道教《十戒经传授盟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刊布了甘肃省博物馆藏敦煌道教写卷<十戒经传授盟文>及题跋(甘肃省博物馆编号017号).<盟文>记述了年廿一岁的道士索澄空入观与师傅签订传授规约等方面的内容,明显属道教的科戒仪轨,为敦煌道教历史与仪轨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文中详细考证了神泉观的位置,认为其应在沙州城东四十里的清泉驿,而非过去所认为的神沙乡的阳沙里或平康乡的修武里.  相似文献   
30.
晚唐五代宋初归义军统治时期,敦煌佛教空前兴盛并日益世俗化,民间佛教信仰成为敦煌佛教的主流,广泛地影响着民众日常生活。本文利用敦煌文献和石窟艺术资料,通过对敦煌民众佛教功德活动的分析,指出在佛教中国本土化、社会化、民间化的大环境下,敦煌佛教信仰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兼容性,且带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