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太平经>是东汉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后因缺佚严重、无法睹其全貌,加之经文中掺杂了后人造作的成分而被视为伪书,故一度无人进行专门研究.王明先生长期从事于<太平经>的研究工作,早年编辑成<太平经合校>一书,此后对<太平经>的相关问题做过广泛探讨,极大地推动了<太平经>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文从这一角度入手,回顾了王明先生与<太平经>研究的不解之缘,分析和陈述了先生在各个阶段所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及其治学方法和学术态度等.  相似文献   
142.
《大通方广经》是中古时期一部极为流行的汉文佛教疑经,该经在吐蕃时期就被译为藏文,存世的藏文本包括敦煌出PT 92/1、200、201,ITJ 207、250等残卷,以及《甘珠尔》收录的此经的全译本(P.930,D.264)和摘译本(P.931,D.265)。经对比研究,我们发现敦煌PT 92/1是一部与大正藏本(T.2871)分卷一致的译本;PT 200、201应是ITJ 207的异本,而ITJ 207与《甘珠尔》全译本之间的差异已远远超出了校勘的范围,它们应属两个不同的译本;ITJ 250是《甘珠尔》所收录摘译本的一部早期抄本。其中PT 92/1与ITJ 207有可能为非吐蕃官方译本。娘日尼玛沃色所说的汉阿阇梨噶玛拉希拉与玛仁钦乔从汉文佛典翻译的《邦贡恰东》可能是《甘珠尔》中该经的全译本。另外,《教法源流花蕊蜜汁》与《拔协增补本》中所谓达磨赞普灭佛时的另一部未译完的《邦贡恰东》有可能就是后来《甘珠尔》中收录的摘译本。本文冀此钩沉汉藏佛教深度交流交融的一段重要史实片段。  相似文献   
143.
李筌 ,号达观子 ,新旧《唐书》俱不载其身世 ,大约为唐玄宗(712 - 76 3年 )时人。按敦煌本《阃外春秋》残卷卷首进书表 ,末署有“天宝二年六月十三日少室山布衣臣李筌上表” ,推知筌在天宝二年 (74 3年 )尚为布衣。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提“李筌郎中为荆南节度判官”、“后为邓州刺史” ,此说与曾《集仙传》所载之筌“仕至荆南节度副史、仙州剌史”① 略有差异。又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七谓“筌上元 (76 0 -76 1年 )中自表” ,故知筌在肃宗年间尚任官职。此后筌之行踪 ,史载语焉不详 ,如杜光庭《神仙感遇传》谓筌“时为李林甫所排…  相似文献   
144.
敦煌莫高窟唐前期洞窟壁画现存对叶形纹样实例众多,特别是在尊像头光宝相花中,对叶形纹样表现形式极为丰富,对此进行研究梳理,有助于探究唐代装饰纹样和佛教艺术的发展脉络。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45.
陆蕾 《佛教文化》2009,(5):89-89
“但是风神非画色”,是8至11世纪敦煌称为“写真”的肖像艺术所遵循的一个原则。 在敦煌莫高窟17窟藏经洞的纸本高僧写真像上,绘有一高僧于方席上,作禅定坐像。道具长随,身旁有水瓶一,小树上挂念珠、提袋各一,席前有履一双。  相似文献   
146.
阜阳汉简<周易>在卦辞和爻辞之后,都有具体卜问事项之辞,由于不见于今本而引起学者注意.本文举出敦煌汉简占书,性质与阜阳汉简<周易>相近,亦在卦名之后接抄卜辞.并进一步比对传世典籍与出土文献,认为这类卜辞应源于<日书>.褚少孙所补<史记*龟策列传>实受<日书>影响,所以语言形式与之相同.厘清其间关系之后,可以发现阜阳汉简<周易>这类融合<日书>的<周易>,可能对焦延寿"焦林直日"之说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7.
1975年秋,我和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几位同仁,赴新疆克孜尔石窟考察,第一次进入104窟后,当时是紧贴崖壁,手扶文管所同志控好的麻绳,慢慢蹭着通,过的。进入该窟,在券顶北侧壁上,看到一幅奇特的画面:在山峦围成的菱形格中部,佛交脚坐于方形高座上。佛头光的上方是花树宝盖。佛著右袒袈裟,头部和上身微右转、右臂前伸置于左肩处,右手姆指与食指相捻。左手半提,置于左膝上,佛的左侧.有一块近于椭圆形的白色,其上以土红色画出一团身而卧的小儿,头上乌发盖顶。另有一人团身倒悬,须发皆白,老态毕现。两者上下倒置,屈有互拖。这幅…  相似文献   
148.
敦煌本《十王经》是研究十王信仰的重要资料。过去学界已对其文本系统做过诸多讨论,关注焦点主要是图像与赞文的有无。本文则以经中长行为中心,在综合考察诸本同异的基础上,选择较易识别的列名菩萨数,将文本分为四种:三菩萨本、五菩萨本、六菩萨本、十一菩萨本。四种文本的演变,呈现四种特征:同出一源,三菩萨本最早,五、六、十一菩萨本的增衍异中有同,有赞本后出但不一定最晚。本文的考察可使《十王经》各种文本的思想及功能、十王信仰的演变过程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149.
150.
道教经籍的总集称为《道藏》。“藏”字作为动词读“仓”的阳平音(Cáng),作为名词读“葬”(zāng)。藏(动词)的处所则为藏(名词),如储藏五谷精华之处为人体之五藏(演化为脏),收藏经书之处则有《道藏》、《佛藏》、《敦煌宝藏》等等。对于经书来说,藏(名词)也就是总集,与之相近的词是“库”,所谓某某文库。但这不是小部分的集,而是全集、全书,包罗一切经。当然,《道藏》不可能作到绝对的全,只能是相对的全,尽可能的全。全也是可分的,《道藏》就曾分过全藏和别藏。别藏对于所收的一类道经来说,也是全集,当然也是相对的全,《道藏》正是这样,它基本上反映了明以前道经的全貌,为其它任何道经集所不可比拟,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