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2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1.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策略的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选取288名小学语文教师,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研究的方法,着重探讨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策略的结构,研究表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策略的结构由计划与设计策略、管理策略、讲授策略、提问与讨论策略、学习策略指导、情感、评估策略等七个方面组成。  相似文献   
112.
当今社会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与管理的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边界职业生涯应运而生,它指一种不限于单一雇佣范围的一系列就业机会的职业路径。文章在介绍概念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综述了影响无边界职业生涯的四类因素,并指出以往研究在概念、发展现状、维度和影响广度等方面存在的争议。未来应该针对当前争议有目的地展开研究,界定更加清晰的概念,扩展对无边界职业生涯类型的研究,以及这种流动环境在更深层上对个体以及组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3.
晏辉 《道德与文明》2019,(6):99-104
形塑新时期教师伦理的必要性决定于当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而其可能性 则在于美德的养成和规范的完善。在现代性语境下,交换的普遍化、交往的广泛性、利益 的多样化、冲突的持续性,要求新时期的教师要有更高层次的道德追求和更加全面的德性 结构。应该从社会进步、个人发展、民族命运的高度正视和重视新时期教师伦理的提升和 完善。  相似文献   
114.
根据恐惧管理理论, 个体主要通过世界观、自尊和亲密关系三种防御机制来应对必死性意识引发的死亡焦虑。主流观点认为三种防御机制在防御死亡焦虑时的地位是平等的, 符合“流动补偿机制”。本文讨论了流动补偿机制的局限性, 提出三种防御机制之间关系的新观点: 优先级假设, 认为三种防御机制地位并非平等, 而是存在优先级: 亲密关系优先于世界观和自尊, 世界观优先于自尊。在梳理了支持证据后, 本文尝试从发展性视角对优先级假设提出可能的解释, 认为这种优先级来源于防御机制的发展顺序和衍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5.
研究基于271名在校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分析了社会认同对流动儿童学业求助的影响。结果表明:(1)心理认同对流动儿童学业求助的三个因子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文化认同只对流动儿童的执行性求助策略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2)流动儿童的学业求助存在显著的性别主效应,工具性求助得分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回避性求助得分男生显著高于女生。(3)流动儿童的执行性求助存在显著的年龄主效应,年龄越大,执行性求助得分越高。因此可以推断:社会认同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业求助,在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过程中,更应关注其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116.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来自广东省三所民办中学的1345名流动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探查流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对其认同整合的影响,以及希望和父母文化持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正向预测了认同整合。(2)希望在流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与其认同整合两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家庭功能既对认同整合产生直接影响,也通过希望对认同整合产生间接影响;(3)流动青少年的父母文化持守调节了家庭功能与认同整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7.
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对426名流动儿童进行四次追踪测查,旨在考察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变化趋势,探索不同流动性和教育安置方式的流动儿童孤独感变化的差异性以及心理弹性对孤独感变化的促进性作用。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呈线性下降趋势;(2)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孤独感起始水平显著高于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流动性高的儿童的孤独感起始水平高于流动性低的儿童,但流动性和教育安置方式对孤独感的发展趋势没有显著预测作用;(3)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较高的心理弹性水平不仅能显著预测更低的孤独感起始水平,同时也能显著预测更快的孤独感的下降速率。本研究启示,增加进入公立学校学习的机会、降低流动频率和提升心理弹性对降低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8.
以397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流动儿童消极学业情绪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学业情绪对控制感的负向预测作用高于对基本能力感的预测作用,其中有恼火、羞愧、无助对基本能力感预测作用显著;认知重评对基本能力感预测作用显著,并且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对恼火、沮丧与基本能力感的关系有调节作用,而表达抑制对无助与基本能力感的关系有调节作用。(2)流动儿童学业情绪中除恼火外,焦虑、羞愧、厌倦、无助、沮丧和心烦对控制感的预测作用均显著。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均对控制感的预测作用显著,并且认知重评与羞愧、厌倦、沮丧的调节作用显著,表达抑制与沮丧的调节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19.
马明达,回族,祖籍河北孟村,1943年生于甘肃兰州市。自幼习武,1958年入选甘肃省体委运动队,先后在武术队、击剑队任专业运动员,多次参加全国比赛。后自学考入甘肃师范大学历史系,1967年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972年调甘肃师大体育系任武术教师。1978年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读研究生,后留校执教,1986年晋升副教授,先后主持敦煌研究室和古籍研究室工作。1993年调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已退休。  相似文献   
120.
研究选取634名幼儿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应用多层线性模型,在班级和个体两个层面上,探讨教师期望对幼儿人格的影响,并考察师幼关系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1)个体层面和班级层面教师期望对师幼关系均有显著预测作用。(2)个体层面上教师期望对人格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和亲社会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班级层面,班级平均教师期望对认真自控有显著预测作用。(3)个体层面上,师幼关系是教师期望影响人格的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和情绪稳定性的中介变量;班级层面上师幼关系无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