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篇
  13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马钰(1123-1183),山东宁海人,初名从义,字宜甫,入全真道后,更名为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小字山侗。王重阳的大弟子,全真教第二代教主,创立全真教遇仙派。丹阳的著作主要有诗词集———《渐悟集》、《洞玄金玉集》、《丹阳神光灿》。他既是一位宗教家,也是一位布道者、教化家。一生中,从学道、得道到布道的教化活动为全真教的创立、巩固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积累了丰富的教化经验。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从孔子到唐代之韩愈均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基于对人性的不同认识,教育对象所囊括的范围也相应受到限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  相似文献   
72.
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汉政权建立后,致力于巩固政权,重建社会秩序,这其间士人群体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建章立制,稳定社会。其二,制定和完善礼仪规范,制约社会成员的行为。其三,教化社会。部分士人入仕后担任政权的中下级官吏,他们在任期间,设立学校,教化民众,消除民众的反抗意识。同时严明法纪,为社会秩序的重建做出了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73.
通过探析制度框架下之孔教运动,以及现代视域下之新儒家"宗教问题",经由历史向度之比较以求了解儒学宗教性之历史性格,意在揭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宗教性之原义,乃是一类不同于基于对神"信仰"的,而是基于对民"教化"的宗教意识。简言之,信仰与教化之间不容忽视的契合性,是儒学在其宗教性维度应有之历史性格。  相似文献   
74.
明代佛教方志是研究民间信仰佛教化的一个重要资料宝库。本文通过大量明代佛教方志的记载,探讨了明代寺院供奉民间俗神的种类、空间分布,分析了明代佛教寺院僧众从内心上接受民间俗神的真正原因。明代是民间信仰与中国佛教完全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段,对清代、民国以至现当代民间信仰与佛教寺院的关系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公羊学与齐鲁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它以鲁学为骨干,以齐学为灵魂,是整个齐鲁文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76.
张汝伦 《哲学研究》2012,(6):77-84,128
<正>一在当今世界,谁要把教化视为政治的主要任务,一定会被指控为前现代的专制思维,因为在许多人眼里,现代性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世俗化过程,而世俗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政教分离。尽管政教分离的 "教"不是教化之 "教",而是宗教之 "教",但很多人会从作为一个政治概念的教化想到宗教对人思想的统治。在他们看来,教化就是统治者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来统一人们的思想,以维护他们的  相似文献   
77.
高莘 《宗教学研究》2012,(2):220-226
文章旨在梳理及探讨教化(paideia)这一概念在古希腊时期及基督宗教发展早期的演变及后者对前者的承继。内容涵盖古希腊不同时期教化的理念和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对教化理念在基督教信仰框架中的继承和发展。文章亦运用约翰·亨利·纽曼在十九世纪对教化概念的继承进行相关反思。通过上述讨论,文章旨在表达,教育中对美德培养的关怀自古就有,而且是值得我们当代从事教育的人们所继续关注的。  相似文献   
78.
东汉顺帝年间,留侯张良八世孙张道陵,以太上之道立教,一般认为,祖天师张道陵所开立的"正一盟威之道",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那么,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来看,张道陵尊道立教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我以为,尊道是引人追求至真;立教则是导人达于善.在此,谨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9.
自汉兴以来,叔孙通、陆贾、贾谊、晁错等人皆为汉代礼仪的制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因为各种政治、思想的原因,汉家礼制终未能以国家法度的形式确立下来。直到太初元年,汉武帝颁布《定礼仪诏》,提出"因民而作,追俗为制"的原则,才终使汉家礼制成为典常、垂诸后世。但与《淮南子》因时和因地的双重制礼标准相比,汉武帝提出的原则实只是择其一端、有所取舍。取"因时",是为了与惯于以风俗教化来给自己施加压力的文臣士人相抗衡;舍"因地",则是对汉初以来不断兴风作浪的地方藩国的压制。看似简单的《定礼仪诏》,在寥寥数语中蕴含有颇为复杂的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80.
李逸超 《哲学研究》2021,(6):103-115
在严格的黑格尔"辩证法"概念规范以及文本的阐释下,本文认为"主奴辩证法"是一非法概念。因为主奴双方在其非对称性承认中不具有彼此过渡到对方之中的辩证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主奴双方各自在其自身的"自由"(灵魂)和"生命"(肉身)诉求之间的悖反机制。发生于主奴关系中的双重"灵肉辩证法",因为一方面未导致主奴双方地位的反转,另一方面未导致主奴关系的解体,所以只是一种"弱悖反"。基于此,主奴关系显现为一种"自然状态"下"合目的"的恒定结构形态。在其中,精神世界、主人与奴隶作为合成的"Selbst-bewusstsein"以及自然世界,共建一种具有间接反思关系的"结构性耦合"。奴隶意识的"教化"和为自由之进阶奠基的人类生理性"共生",体现出世界理性在此结构性耦合(奴隶制)中设定的、在世界历史意义上的"目的论"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