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128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41.
教堂幽默     
单信 《天风》2018,(11):45-45
寻找完美 一个愁容满面的老人,快70岁了还没结婚。牧师问:“您有独身的恩赐与呼召吗?”他说:“不,我无时不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女人,并娶她为妻!”“你走过五湖四海,难道就没有遇到一个你认为完美的人吗?”“去年终于找到了一个,我好一阵激动。”“那你赶快娶她啊!”“噢!可是,她说她要去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相似文献   
842.
董元静 《天风》2018,(11):37-37
曾经,我一次次向神哀求,自己遭遇的过于所能承受的。总有一双钉痕的手搀扶起我,柔声道:“我会开出路。但要按照我的时间表,不是你的……”曾经,我忧虑,为什么自己的祷告不蒙垂听?总有一缕晨风吹过,翻开我记录着自己所求的许多事情的笔记。凡得到主应许和成全的,都打上了勾。  相似文献   
843.
石头 《天风》2018,(8):53-53
杠精,是这样一群人: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乐于发现眼前一切不如己意之处;只要与其观点不同,轻则揶揄对方,重则怒怼一切。朋友圈里就有这样一类人,不论你发什么,他们都会兴致勃勃地前来反驳、教育你,泼你冷水。  相似文献   
844.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上强调:5年实践表明,共建“一带一路”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作出的新贡献,对于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上海的阿訇和伊协团体负责人之一,既深受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特此撰文,思考“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伊斯兰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845.
《世界宗教文化》2023,(2):88-88
梁景之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0月239千字本书从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视角,以明清以来华北地区曾经广为流布的民间教派为研究主题,以寺庙与相关人物为基本线索,根据长期田野调查和访谈,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厘清了早期黄天道历史中的若干疑点、难点问题,提出了“全庙”与“孤庙”、“三普”与“五祖”等概念体系和分析思路,究明了黄天道之“黄会”与“明会”、“明会”与东大乘教以及还源教等教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846.
徐选国 《学海》2023,(1):177-187+216
社会结构转型与现代化进程催生了中国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与快速发展,近30年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形成了以本土化为根本任务的发展逻辑。深入反思社会工作本土化这一命题发现,我们在移植和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忽视了中西不平等的现代化脉络下知识移植对中国社会工作主体性关切的阙如,导致其陷入狭隘本土化与以他者为中心的本土化双重陷阱之中。本文尝试从“现代化-主体性”框架理解社会工作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实践特征,阐释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缺乏知识自主性的结构性根源,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分析构建中国社会工作主体性的时空条件,从主体性角度阐释以“中国社会工作”为整体叙事的话语体系重构框架,并从哲学基础、伦理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等维度提出中国社会工作知识再生产的多重路径,以为全球治理贡献社会工作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47.
乔茂林 《哲学动态》2023,(7):32-40+126-127
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是拓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谱系的关键之维,近年来受到学界密切关注,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解读关键理论家的相关思想成果,从而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研究主题以具体规定性,是将此项研究向纵深推进的必要环节。胡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具有创造性、自主性和继承性三大理论特征。其创造性体现为对“两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性区分,对“两个决定论”的创新性解读,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系统性阐释。胡绳区分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的“两种身份”,前者为在中国传播的“一种理论”,属于一个“历史事实”;后者为解决中国问题的“一种方案”,属于一个“历史事件”。其中所蕴含的独立解决中国问题的自主意识、对教条主义束缚的破除、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阐释,均体现了胡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建构的自主性特征。其继承性体现为这一新知识体系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五形态论、生产力发展论、社会进步途径、人类解放和民族解放的深刻理解,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一脉相承,共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认知架构。  相似文献   
848.
吕欣 《哲学动态》2023,(4):61-70
《论语》中的“文”含义丰富,既反映了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含义,更折射出诸子时代前后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由德礼体系向仁礼体系的创造性转化。西周春秋时期的思想史围绕且聚焦于“德”,并塑造了德礼体系;孔子则进一步突出“仁”的意义,在仁礼互动关系下重新阐发了“文”。孔子和儒家学派将六经作为经典之“文”的重要代表,亦通过天人之道来论说“斯文”,进一步深化“文”的哲学价值,由此建构出基于秩序性与神圣性的思想文化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世界和儒家哲学史的发展脉络,至今仍有重要的启发与意义。  相似文献   
849.
<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必须重视宗教人才培养,确保可持续的人才保障。宗教院校是培养爱国宗教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正确阐释宗教教义的重要阵地,是培养现有宗教教职人员的重要平台。在宗教院校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管方向、管长远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50.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根本方式,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制度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期做好宗教工作的基本指引,推进宗教工作法治化,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内在要求。宗教工作的法治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必须不断总结宗教工作经验,完善涉及宗教事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断探索宗教工作法治化路径,依法规范宗教事务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