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6篇
  13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马克思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一百多年了,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仍然蓬勃发展,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中,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本文给出了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清晰脉络,对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有一定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992.
993.
张云龙 《学海》2011,(2):76-81
中国传统时代的"自由匮乏",使得有体制保障的言论自由和对话渠道难以成长起来,从而造成了作为政治合法性来源的公共领域的缺失,这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主要障碍。中国政府的政治智慧,民众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互联网公共论坛的发展,都为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契机。  相似文献   
994.
刘擎 《学海》2011,(1):205-211
维基泄密:喧哗中的辩论在2010年,"维基泄密"(Wikileaks)犹如一匹彪悍的黑马闯入政治的敏感地带。这个年仅四岁的网站此前已初露锋芒,而从今年4月开始,一系列更为"猖狂"的泄密举措,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  相似文献   
995.
风险社会中如何提升公众的政治信任成为焦点。以政治信任形成的终生学习理论为基础,将理性选择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相整合,探讨影响政治信任形成的因素,以及政治信任对政治合作的影响。对291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层次回归结果发现:政治信任在政治透明度感知、宽容度感知和政治合作之间发挥正向中介作用;在负面认知固化程度和政治合作之间发挥负向中介作用;政治氛围感知在政治信任和政治合作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最后,对该结果形成的原因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96.
《学海》2019,(2)
国际秩序的动荡与重建,新冷战的阴影,美国的政治争斗与欧洲的混乱成为时政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在公共思想界,自由主义的危机及其复兴前景,文化左派的困境,政治正确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等议题成为2018年的焦点。  相似文献   
997.
《学海》2019,(4)
在关于审议民主的讨论中,情感被认为:有损于认知,影响人们的判断;是主观的、个体的,难以形成普遍性的道德规范;会阻碍共识的达成。但关于情感的新的理解,为我们重新看待情感在政治生活中的意义提供了契机。本文关注的是同情在审议民主中的意义,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同情视为一个过程和一种实践,而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机制。同情能够影响个体的判断,是健全理性的必要构成部分。情感有助于"角色承担",形成普遍化的立场和规范。同情也为我们重新设想"多元公众"提供了视角。但不平等的社会结构、距离、心理机制等因素都有可能阻碍同情的发生。"他者"的问题是政治实践所处理的重要议题。随着"他者"问题的凸显,作为政治实践的同情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中将会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998.
《学海》2019,(4)
在德语语境中,"Dasein"概念在最初发展中就获得了现实性和具体性的规定。随后黑格尔以思辨辩证法的逻辑赋予了"Dasein"以变易性、有限性和否定性,并在对市民社会的思考中赋予了"Dasein"以特定经济关系的现实内涵。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颠倒了黑格尔对"Dasein"的既有设定,重新赋予它以肯定性、现实性和基础性的意蕴。但由于此时马克思没有真正把握黑格尔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而主要是在国家法的语境中把市民社会之定在理解为政治定在,因而他将这里首次出场的"社会定在(social Dasein)"概念主要把握为政治伦理关系,并在具体思考中孕育出新的理论生长点。但在中英文的转译中,"Dasein"和"social Dasein"的特定内涵通常被遮蔽了,因而亟待重新发现与辨析。  相似文献   
999.
《学海》2019,(4)
高扬理性与结构,贬抑情感,是现代政治理论的共同特征,西方学术界已经意识到此中偏颇而有"情感回归"之倾向。中国政治社会理论与经验中存在着一种情感互动,补充着西方的情感政治论述。相较于现代情感研究主要关注消极性情感与情感控制,传统中国的情治更多建基于积极性情感,建构出一套政治制度与社会规仪,具有普遍性的功能,形成了不同于现代理性化、结构化的政治合法性类型。作为理想类型概念,情感合法性回应了传统中国政治中大量的情感政治事实,将统治活动抽象为情感活动,即情感的体认、交流沟通与反馈。情感维度能够让我们体认出传统中国政治的特征,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政治中某些特定行为背后的象征意涵。尽管现代社会结构与自我观念使情感转向工具性与碎片化,消极性情感大行其道,但是,积极性情感及其政治社会建构仍然是人类群体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00.
夏福英 《现代哲学》2017,(3):148-154
"和同"问题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命题,古代学者一般从自然观、政治观、伦理观方面来讨论"和同"问题,现代学者则从文化观方面来讨论。从自然观上说,世界最根本的特点是差异性,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和而不同"。因此,承认世界是万有不齐的差异性的和谐统一,是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君主应善于用"和而不同"的观点,吸取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以做出万全之策。在伦理观上,人们可以从"和同"观上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文化观方面,"和而不同"命题可以作为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的基本原则。对待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与文化,人们应采用世界有识之士所共同倡导的"文明对话论",而非"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